媽媽是否放心孩子住校呢?(夏季入園專題)
家長劉馨直言,選擇寄宿,是把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責任由學校分擔了,但不等于家長就可以完全放手,做甩手掌柜。她認為,住校就會必然導致親子關系疏離,這不是絕對的。天天和孩子見面的爸媽,如果不善于和孩子溝通,親子關系也未必好。關鍵看住校生家長,能否利用與孩子有限的接觸時間,提高溝通質(zhì)量。這對父母的要求就很高了。家長黃先生也坦言,寄宿很適合自己的兒子,今年9月,他準備讓兒子繼續(xù)寄宿讀初中。
建立親情補償機制
說到中小學生寄宿,一些校長和老師認為,“住校”沒有絕對的好壞,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住校,倘若勉強不適合的孩子寄宿,僅僅為培養(yǎng)其生活自理能力,付出代價會很大。一般來講,孩子性格開朗外向,獨立性較強,比較容易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因為,孩子到了寄宿學校,在一個新環(huán)境中,就要慢慢學會適應,這需要孩子有比較強的自律能力和處事能力。如果孩子自律能力不強,最好不要寄宿。入園須知
有心理專家認為,10歲之前是孩子情感發(fā)展的關鍵期。心理學上傾向于教導孩子去體會什么是情感,而不是掩飾它。在學校這樣的群體之中,個體的情感表達是相對缺失的。對于孩子來說,在家庭當中更能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因此,家長如果選擇送孩子寄宿,最好在小學四年級以后。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變化非常大,家長最好陪伴其一起度過,畢竟教師代替不了家長,寄宿只能幫家長“雪中送炭”,不能為家庭教育“錦上添花”。但是,如果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并不好的話,那么學校老師無疑是更為專業(yè)的教育者。
專家認為,對于住校的孩子,家長應該建立一種“親情補償機制”,利用周末時間與孩子深入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只問孩子的功課怎樣,要讓孩子把一周來的所有想法都傾訴出來,這樣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親情,不會因長期寄宿而在心理上與父母拉開很大的距離。還要讓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快,教孩子一些策略,主動排遣自己的不快。此外,家長還要注意與老師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jié):由以上的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家長持有不同的觀點,其實是否讓孩子選擇寄宿,我們還要多聽聽孩子們的意見,有的小孩子自制力適合寄宿,而有的小朋友則還需要家長們在身邊做指導,敬請關注更多的此方面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