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育兒反省記:無界限的愛 有界限的行為
媽媽育兒反省記:無界限的愛 有界限的行為nemo在爸爸的懷里,發現高處的旺旺雪餅。“噢,我要吃。”
“不可以,是媽媽的餅干,不是你的。”
“不是嗎?”
“不是nemo的,是媽媽的。”
“我可以吃嗎?”
“不可以。”
爸爸就跟她走了。她嘴里還說,我想吃媽媽的餅干。爸爸說,不是小朋友吃的。
從她開始知道,她自己存在和世界的存在是可以獨立分開之后,我們就會清楚的告訴她這個世界有的東西是有專屬的,比如衣服,比如吃的。不能隨便拿取,要經過詢問,得到同意,才能獲得。如果沒有得到同意,就不能做出行為。現在,家里的東西,小人兒已經分清楚哪些是她吃喝玩樂的范圍了。也能分清那些東西是她的,不是她的。
nemo在吃飯。一如既往地愛吃肉。媽媽給了菜心她吃。她吃著吃著就吐出來,扔到地上。然后樂樂地看著她爸爸。我知道孩子開始試探大人的底線了,大人給孩子的規則意識要開始做了。媽媽就把她連人連餐椅搬走,放到門口。讓她面對著門,背對著餐桌。她開始扭動。然后媽媽和爸爸就開始談話。“爸爸,你會把青菜扔到地上嗎?”“不會,我會把青菜吃了。”“那philips會把青菜扔到地上嗎?”“不會,他可愛吃青菜了。”“如果扔到地上,就什么都不能吃了。連好吃的也不能吃了。對嗎?”“那我們吃吧。”就不說話了。nemo開始扭動,我要吃,我也要吃。我不扔了。那也不行。你必須休息幾分鐘才能吃。3分鐘到了,爸爸把她拉回來。
孩子開始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了的時候,就是她做出一些行為來試探父母底線的時候了。她做出了一些她知道是被禁止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禁止,她就會以為這是可以的。以后再出現類似的行為,父母去阻止就很難了。從一開始就知道可以和不可以的。孩子的行為就會一貫。但是不可以的背后,肯定包含著媽媽肯定的愛。《大衛不可以》里面的媽媽最后不是告訴大衛了嗎,我愛你。
爸爸的手機,偶爾會成為nemo的玩具。但是,不能玩久了,玩多了啊。她就通過手機看她自己的照片和聽兒歌。媽媽有時候會主動說:“你要玩一下手機嗎?”“要。”“那就玩5分鐘吧。”“好。”5分鐘后,媽媽說時間到了,她就交給我了。幾次之后,她知道這個時間了。她要是要求玩,就會說:“我想玩一會手機。”
對孩子要做的事情,要玩的玩具,只要你有,你提供過了,那么就不要突然的、絕對地禁止她,說,不能玩了,這個不是你玩的。除非你從來沒有給她玩,沒有給她提供。如果是她嘗試過了,也喜歡,那么就只有給她恰當的限定和監督。孩子就會合作。甚至,你要給她一個時間段玩,讓她覺得這個東西也就那樣,沒有那么不可攀,那么神秘。那么事情就不會演變成問題。因為行為有了界限。
我要吃!拿過來!nemo大聲地嚷嚷。媽媽說,不可以大聲的說,如果需要幫忙,你可以請求幫忙。你要這么說“媽媽幫忙拿過來。”她就說:“媽媽幫忙來。”“好的。我來幫忙。”后來,nemo無比清楚的知道,如果她需要別人給她做事情的話,是要請求的。打不開蓋子,她說:“媽媽幫忙打開。”涂香香在臉上,她說:“nemo幫忙。nemo幫你涂。”她就要自己來涂。但是又分不出你我她的表達。她會問姨媽:“幫忙嗎?”“過來嗎?”圓圓的小嘴巴嘟起來,顯然是希望你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