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細節讓幼兒學會自我保護
幼兒園孩子的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所擔心的,畢竟做為父母的不能一直守在孩子的身邊,因此讓孩子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很重要,以下就讓我們來看一篇來自北大多智能課題的小窩日志吧!
孩子生活在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的環境之中,意外事故的發生常常不可避免,但是通過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變消極躲避為積極預防,就能夠使各種意外傷害發生的可能降到最低限度。那么,幼兒園老師如何教幼兒學會自我保護,減少幼兒園意外傷害的發生呢?
一、創造良好環境,增強幼兒體能。
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情況:一些體弱、受保護過度的幼兒,在活動中經常磕磕碰碰,而平時活潑好動、身體健壯的幼兒意外受傷率卻很低。究其原因不難看出,由于體弱幼兒不愛活動,造成動作不協調、平衡能力差,遇到情況反應慢,所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而那些活潑健壯的幼兒,由于好動、靈活、反應快,遇到情況能采取緊急措施,因此受意外傷害較少。由此可見,增強幼兒體能是提高幼兒自護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1、消滅不安全因素。
在園區環境改造中,我們因地制宜,精心設計,創設了便于幼兒鍛煉的各種環境設施。我們對現有的容易對幼兒造成傷害的建筑進行拆除和改造,對大型玩具進行全面檢修,認真檢查每一顆螺絲,做到防患于未燃,將意外傷害消滅在萌芽之中。入園指導
2、創設良好鍛煉環境。
我們利用園內一切可以利用的小型場地,增設了廢舊輪胎和老師自己制造的吊球、拉力器、攀登架等,創造條件讓幼兒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如幼兒在玩輪胎過程中,知道了一手扶著一手在后面推就滾穩了,而且越玩越靈活,并且知道輪胎要倒時趕快躲開身子、跳到一邊就不會壓著腳。這些器械既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又鍛煉了幼兒的體能。
3、開展多種活動,增強幼兒體能。
我們除對幼兒進行體育訓練外,還注意開展各種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以增強幼兒的體能。如:春天帶領幼兒去郊游,通過遠足活動對幼兒進行力量和耐力的練習;冬季運動會組織幼兒進行達標項目比賽,自覺加強了平時的排球、跳繩、投擲、翻滾等項目的練習,興趣很濃,達標率也有所提高。
幼兒在空氣新鮮、日光充足的戶外進行鍛煉活動,可以提高機體能力,使動作更協調更靈活,思維變得更活躍,這些都為培養幼兒自我保護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養成良好行為,形成自護習慣。
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講過:“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
生理學家認為:“習慣是自動了的條件反射。”幼兒期容易形成條件反射,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探索有效的方法,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自護習慣。
4、良好行為的養成,能使幼兒躲避傷害。
例如,幼兒有了飲食前吹一吹、摸一摸的行為習慣,可以避免燙嘴、燙手,防止誤吃東西;幼兒養成靠邊走、跑、右行的習慣,碰撞同伴或受車輛撞碰的機會舊會大大減少;輕開門窗、輕拿、輕放桌椅的行為,能使幼兒避開門窗桌椅邊棱,可免遭磕碰的皮肉之苦。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家庭和幼兒園應相互配合,對幼兒進行教育,并長期堅持、反復強調。我們將日常行為規范編成瑯瑯上口的兒歌,便于幼兒理解、記憶。我們還開展了《我會穿衣服》《馬路上發生的事情》《遇到困難我不怕》等主題活動,使幼兒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