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第一課時)
粵教版思想品德學科七年級下學期課時授課計劃
第七單元第三節《法律護我》第一個框題
《自我保護》(第一課時)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自我保護》是粵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七單元《法律護我》第三節的第一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前兩單元《特殊保護》、《處處保護》的學習為本課學習打下法律基礎。本課意在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我說的內容是本課的第二課時,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解決問題”的環節,在本課起到引導的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進行創新。整堂課充分圍繞“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展開教學,非常直觀突出本課的重點。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認知起點:七年級學生由于生理、心理都不夠成熟,往往對不法侵害的認識不足,因此,在日常行為中,缺乏對自我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缺乏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常常出現生命和安全方面的問題。
2.學習興趣:參與活動,體會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的重要性,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能夠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3.學習障礙、難度:七年級學生由于生理、心理不夠成熟和社會經驗不足,他們既需要依賴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又具備一定的獨立性,但容易受到客觀環境所左右,因此遇到侵害時,有的膽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則沖動行事,不計后果。
三、設計思想
建構主義課程觀強調教學要立足學生、立足生活,構筑多維互動的教學方法。
考慮到教材這部分知識,學生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通過運用多媒體中的影音手段進一步強化學生直觀體驗,使知識從學生的感知體驗中來。在多媒體的直觀體驗的基礎上,把圖片、視頻等呈現的問題,通過開展資料匯報、集體討論、成果展示等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教學中,通過思考評價挑戰學生的理智,使學生做到會思—獨立思考;通過自主探究切入并豐富學生生活經驗,使學生做到會探究—想方設法去探索;通過角色扮演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讓學生學會合作;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獲得積極、深層次的學習體驗—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從而倡導真正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學習的主體。
四、 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生活中的安全隱患。
知道: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加強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充分認識自我保護意義,克服依賴和過于獨立的心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七年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