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學生是否要為了小學而加“餐”呢?(幼兒入園教育)
轉眼之前,自己的寶寶已經大班畢業了,家長們都在考慮要不要為孩子入小學而加“餐”呢?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報了補習班,自己難免也坐不住了,生怕自家的孩子落與別人的后面,以下的文章可以請楚的告訴父母應不應該為孩子加“餐”!
誤區:識字量要達1500至2000字
“在座的家長有不少對孩子的語文成績不滿意,有沒有找過自身的原因?”一次“幼小銜接”的班會上,小學班主任老師揚起手中的語文教材書,“按照我們現在的教材和大綱要求,至少要求孩子在入學前的識字量達到1500-2000字,如果達不到,那么你的孩子就會學起來非常累”。老師隨后表示,入學前對該班級識字水平測試顯示,僅三分之一學生基本達到這一水平,多數學生認字量在500-1000之間,少部分學生識字甚至不足500字。“一年級學生必須學會自己閱讀課文、理解分析、造句甚至初步寫小作文,沒有這些識字量,孩子看不懂課文,語文成績怎么可能提高?”
按照老師的說法,入學前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接受早教不充分的孩子語文學習會很費勁。聽到上述一席話,原本還在為自家早早開始早教而沾沾自喜的王媽媽忍不住吸了口涼氣。4歲讓女兒學圍棋,5歲教識字、看新聞,6歲時參加了一家藝校辦的語言表達培訓班,早已“領先一步”的王媽媽沒想到,她還是遭遇到了讓她看不懂的“高臺大門”。
專家:孩子認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的過程,不能搞突擊。
每年班里的孩子大概有一半在學前就學習過一年級的知識,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學的可能多一些。不反對家長讓孩子提前學習,但在怎么學的問題上家長存在很大的誤區,孩子明年要上學了,家長今年把小學課本借來讓孩子學一遍或是在外面報個識字班,這樣做是不科學的。
對于學前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字的積累,一個是智力開發。從孩子開始說話起,就要培養他對語言文字的喜愛,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厭煩的情緒,他會認為這是他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且這個過程一定要在生活、游戲中進行,比如帶孩子出去的時候認路牌,孩子愛吃的零食包裝上的字,讓孩子越學越有意思,越學越有自信,這樣就不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正確做法:幫助寶寶“自力更生”
鉛筆盒、小水杯:市場上的鉛筆盒有許多材質的,不要挑選機關重重的那種,它有時就是孩子上課小動作的助推器。其實那種鐵制鉛筆盒,有兩層的就不錯,一層可以放鉛筆,另一層可以放尺子、橡皮、卷筆刀。購買鉛筆的時候要看孩子落筆的手勢輕重決定購買的鉛筆硬度。若重的買h的,輕的買hb或b的,最好是木質的或是環保鉛筆。一年級的孩子還不適合用自動筆。當然孩子上美術課要準備好水彩筆或油畫棒,做手工要有剪刀,圓頭的比較安全。購買的書包不要太大,最好能根據孩子的身高進行選擇。書包不要太重,有的書包自重就很重,再放入學習用品,孩子的小肩膀很難承受。書包最好有分層設計,這樣便于孩子歸類整理。
除此之外還要為孩子準備飲水用的小杯子,不易漏的不易碎的是最佳選擇。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環保思想,學著使用手帕,少用餐巾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