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課堂教學反思
近日,有幸和工大附中的周老師一起同上《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的異構課。在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教學中,有很多想法。
一、選課題 因為最近正好聽了優秀老師準備的公開課,于是考慮,如果是我,我將如何處理這節課。正好本區安排研討課,對同課異構進行研討,哪種教學模式更適合該內容的教學,于是選了該課題
二、確定教學目標 定下課題后,我首先仔細研究課標的相關內容和要求,然后閱讀教材,參考其他版本的教材,確定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等。
三、查資料 在確定目標后,我查閱各種資料,包括配套的紙質和電子教學參考資料,反復研究多套他人和本人以前的教學設計,確定教學思路。
四、撰寫教學設計
在學情分析這一塊,我重視了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心理特點和學生生活的實際結合,強調“科學源于生活”的觀點,激起學生的學習信心,強調思想情感教育在生物學中的滲透。
在教學準備這一環節上,因為是給外校學生上課,對學生課前準備的布置是由其課任老師提出,我主要進行的是老師準備的這一塊。
關于教學環節的設計,我進行了無數次的設想和修改。因為考慮到在外校上課,所以,我將課堂學生實驗實施的環節省略,留給學生課后由其課任老師指導執行,把第二課時的內容提到本課時上,所以容量較大。但考慮的學生思維已經啟動,所以就一氣呵成,將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列舉完,課時緊張在所難免。
關于教學流程部分。
首先是導入部分。為了節省時間,在進行語言描述情境后直接導入。同時也考慮到后面的視頻和畫面較多,所以導入簡單化處理。而動物行為的概念比較抽象,特別是動物狀態的變化學生難以理解,所以用畫面展示,羅列了多種動物的行為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動物行為的概念。為后面的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第二,這節課的重點是列舉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這部分的教學,為了引導學生認識動物個體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生存、繁殖,對環境作出適當的反應而出現各種行為,因此,按照教材處理,先探究身邊的小生命螞蟻的最常見的覓食活動開始。但由于重點是列舉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因此我只是根據課件上設置的螞蟻搬食物的情境指導學生試著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設計,然后播放事先錄好的學生實驗活動片,引導學生得出:饑餓的螞蟻有覓食行為;播放圖片歸納覓食行為的概念,再引導學生列舉其他動物常見的覓食行為。
在學生列舉動物的各種覓食行為后,說明在復雜多樣的環境中,不僅要覓食,還要有很多類型的行為來應對環境。通過設問:你們還知道動物有哪些常見的行為類型?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填寫在教材P61的表格中,然后請個別組列舉。在學生列舉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指出根據動物行為的意義界定各種動物行為的名稱及概念。
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回顧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展示課件上的畫面,指導學生判斷畫面上動物正在進行的行為類型,檢查教學效果;布置學生思考動物的這些常見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在三維目標的實現上。通過畫面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實驗設計、研討交流并完善方案,注意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在列舉動物行為之前,播放圖片歸納覓食行為的概念,再引導學生列舉其他動物常見的覓食行為。從而激起學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獲取的知識、幫助他們明白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源自課堂和課本,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及生活中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達到“學習即生活”“生活亦學習”的境界。
在學生列舉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指出根據動物行為的意義界定各種動物行為的名稱及概念,培養他們提煉科學知識的能力;同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保護動物、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意識強化;在列舉節律行為時,老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節律”的灌輸,指導學生特別要在青春發育期遵循自身的節律性,白天努力、少做“夜貓子”,以保證健康成長(由于內容很多,也就不在“生物鐘”知識點上糾纏,只是點到即止);在歸納社群行為特點時,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的職責,因此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我們對社會的貢獻,才能促進社會的繁榮發展。
重視課件設計。課件是很好地教學工具,它不僅能直觀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學知識,也能因為精彩的畫面和實際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理解知識,展示一些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讓學生親自體驗、參與的活動等。但如果運用不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起到負面影響。因此,課件的設計,我也非常重視。既要畫面引人,又要能恰當地表達教學意圖還要把教學的重要內容突出出來。因此,我首先構思好版塊,然后上網搜集資料,從眾多的資料中篩選最合適的;搜尋配套視頻,用數碼相機拍攝編輯找不到的現成資料。就是畫面的是否形象,我要動了很多腦筋、搜了很多圖片,才得到這些可能既是學生喜歡的、又不引起學生太多遐想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