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探究”的思考與認識
“探究”一詞,現代漢語辭海中的解釋為“深入探討,反復研究”。“探究性學習”則是指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討,反復研究,自己發現知識,掌握規律,獲得學習方法的過程。生物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而探究性學習是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來實現的。在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深切的體會到:科學探究不是*幾節課講出來的,它不是走過場,擺架子,而是一個實實在在、有始有終的過程,是需要教師用心體會、領悟的過程。一、正確理解科學探究的含義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經常聽到某些教師說著同樣的話:“這節課不是探究課,沒有探究活動,也不用進行探究性學習了。”將教材中有明確標示的探究作為探究課,而其他教學內容則視為非探究課,這是許多課改教師的共同特點,是對科學探究含義的不正確理解造成的。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科學探究可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有基于實驗進行的探究,有通過調查進行的探究,有資料分析的探究,也有技能訓練的探究。完全探究是探究課,部分探究也是探究學習,只是要訓練的內容和側重點不同罷了。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認識到,生物教學中,探究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是貫穿于每一節生物課中的。
二、科學探究是一個不留痕跡、水到渠成的過程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它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六個基本環節。教師在講授時,是怎樣引導學生進入這一過程的呢?我曾聽過兩節同樣內容的探究課,都是引導學生對《菜青蟲的取食行為》作出探究計劃。一位教師在出示了教材中的背景資料后,告訴學生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問題,進而提問學生,對于這段資料,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又說:探究的第二步是作出假設,你的假設是什么呢?……以此類推。整節課學生們像被關在一個大院子里,從這個門進去,再從那個門出來,呈現出一種機械的運動和思維狀態;再來看另一位教師的授課,同樣的內容,他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第一步是提出問題,而是出示了菜青蟲的圖片和一連串的問題:你見過菜青蟲嗎?在哪里見過?在哪種植物的葉子上見過?這些植物的花有什么特點?在學生們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決這些問題后,教師才讓學生閱讀探究的背景資料,這樣一來,增加了學生閱讀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同時,在閱讀中,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問題:菜青蟲取食菜葉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再往后探究計劃的制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整個教學過程配合教師詼諧幽默地講解,課堂上笑聲不斷。一節看似枯燥無味的課就這樣被教師巧妙完成了。對比兩位教師的教學行為,不難看出哪個教學效果較好。第一位教師的探究課給人生搬硬套之感,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種公式化的程序。而后者則是一個不留痕跡、充滿了探索與創新的教學過程。我們知道,探究是思維火花的碰撞,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同時科學探究也是一門充滿藝術與個性化的探索過程。
三、精心設計探究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一節好的探究課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征:始于歡樂,終于智慧。教師應精心設計導言,充分利用探究學習的特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一節的教學目標抽象、概念難懂。上課伊始,我不僅領著學生做起了手指操,還讓學生品嘗了味道獨特的秀豆,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神經系統的作用,消除了學生的畏難心理。隨著課堂氣氛的融洽,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活躍起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思考:為什么在受到刺激后人體會產生這些動作?誰控制的?怎樣控制的?此刻,學生有一種強烈的主動探究的欲望,隨著學習的深入,當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時,課堂教學就以學生得到智慧而結束。
四、注意對探究內容的挖掘與整合
l.挖掘學生生活經驗中的探究場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如對身邊動植物的觀察,飼養動植物的經歷,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生物科學信息等,都是重要的探究資源,而且這筆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視這些垂手可得的資源,會使學生對你,對生物學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探究欲望,也會使你的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跨學科間教學內容上的整合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在“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一節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調查的范圍,我想到了與地理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在一張白紙上繪出中國地圖的輪廓,在相應地區或標出城市名稱,或注明人類破壞環境的實例,上課時發給各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或其他形式繼續完成此項探究活動。課后又發給學生一張印有大連地區地圖的紙,布置學生課后完成對大連地區生態環境狀況的調查。這種跨學科教學內容間的整合與探究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
五、重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口頭評價
關于探究性學習的評價,目前已有許多較為成熟書面評價,內容涵蓋師生評價與生生評價,可操作性較強。但我們仍不應忽視對學生探究過程的口頭評價。口頭評價簡單易行,操作靈活;口頭評價也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保持學生探究興趣,提高學生對探究的自信心的重要保障;許多教師往往對探究教學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卻忽略了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做出及時地客觀評價,忽視了一個適時地微笑,一句恰如其分的鼓勵對學生的作用。口頭評價也提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