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找信息——對“血管”一節的教學反思
最后上課喜歡上和學生玩這樣的游戲:給他們一幅圖,讓他們盡可能去尋找圖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并可做出自己的假設。然后在觀察、總結和假設中完成教學。“血管”這一節需要學生知道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課本上各用一段文字并配合插圖描述了三種血管的特點,短短三四行的文字簡明扼要,怎么來講卻著實讓我忐忑。對于血管,學生并不陌生,但對于血管的結構及血流速度等知識,他們卻并不了解,通過書上的圖片和敘述也難以在腦海中形成直觀、深刻的印象。思慮再三,最后我決定把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放在“圖”上,請學生通過看血管圖,自己來總結圖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其次,準備一段關于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流動的錄像片段。再則,查找了三種血管中血流速度的數據及關于毛細血管分布及數量的數據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比較。上課時,首先請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當他們跟隨鏡頭看到心臟的收縮,看到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情形時,不禁嘖嘖稱奇,仿佛是第一次重新認識了自己身體中這些密布的管道。在看完錄像后,我問道:“在剛才的片段中,出現了幾種血管的名字?它們的血流方向有何不同?”。由于這部分知識在錄像中有很清晰的描述,所以學生們很快便說出了答案。但錄像里展示的是每一個細微的結構,所以我估計學生對這三種血管的聯系還有些模糊,因此接著便出示了“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通過簡單的講述讓他們理解了三種血管的位置關系。“那么,每種血管又有何特點呢?”我一邊問一邊出示了動脈與靜脈的橫切圖。“現在考一考你們看圖的能力:你能從這副圖上獲得一些什么信息?”我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生:“靜脈要粗一些,動脈要細一些”。師:對,也就是說它們管腔大小不一樣。生:“動脈好像要厚一些”。師:恩,它們管壁厚薄不同。想一想,管壁厚薄可能和什么有關?這個問題似乎提的太簡單了,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答案:血管的彈性。那么接下來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們的搏動吧:摸自己橈動脈和頸動脈及手臂上的“青筋”(靜脈),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對其特點加深印象的同時,也證明了他們的假設。又有學生發現不一樣的地方了:“靜脈形狀是不規則的,動脈是規則的圓形”。師:是的,那你們能猜猜這是為什么嗎?可能和什么有關?生:“血流速度?”師:對!動脈的平均速度是30CM/S,靜脈是8CM/S。課前查找的資料在這時派上了用場,從而證明了學生的假設。在兩個班還有學生提出了:“血壓”。在肯定了他們的答案后,我順勢提出了下一個問題:在靜脈里的血液壓力減小,血流速度降低了,那它們會否發生倒流?生:“有可能”師:可是靜脈早就預料到這一點啦,它可有自己的防護措施:出示靜脈瓣的圖片并說道:它就像一扇只許進不許出的門。]圖上的信息都找的差不多了,接下來我們便一起對動脈和靜脈的特點進行了總結。然后,我又出示了毛細血管的圖:你又能從中發現什么?生:“紅細胞沒有能并排通過的。”師:對。那說明毛細血管有何特點?生:“很細!”師:能描述的更準確些嗎?生:它的管腔很細。師:是的,毛細血管的內徑為8到10微米,而紅細胞的直徑為7。7微米左右。生:“血流速度很慢!”師:怎么看出來的?這只是一副靜態的圖啊?生:“因為紅細胞之間的距離間隔比較遠,所以我這樣認為”師:很好!觀察的相當仔細。它的血流速度的確相當慢,僅為1CM/S。生:“管壁像是透明的”師:為什么像是透明的呢?說明什么?生:“它的管壁很薄”師:薄到什么程度?請看書上的提示:一層細胞。 在看完圖后,我再用數據說明毛細血管“分布多,數量廣”的特點。并一起分析毛細血管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最后,在比較總結中結束了新課。寫的甚為簡略,匆匆而成。只怕再不寫,過得幾日便忘卻了。最近些天,竟是越來越懶了,呵呵。感覺這樣的游戲很好玩,學生積極性還不錯,爭先恐后的。我教起來也頗為輕松。但常常,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離題很遠,需要把他們給及時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