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認識整時》說課稿(精選2篇)
關于《認識整時》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這節課我講的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認識整時”。本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為是: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學習習慣。
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認識整時,會用兩種形式表示同一時間。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想猜嗎?(出示課件)“滴噠滴噠,滴噠滴噠,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能告訴我們什么時候睡,什么時候起”能告訴我謎底是什么嗎?(鐘表)答對了。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鐘表”(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ㄒ唬┱J識鐘面。
a、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表,仔細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發現說給小伙伴聽聽。(學生玩學具,觀察鐘面。教師指導。)
b、你們觀察的真仔細,現在請同學們放下手中的學具,一起來看黑板上的大鐘面。把你的發現說給大家聽聽。(貼鐘面)
鐘面有兩根針,一根長的,一根短的。
還有12個數,我們數一數。
鐘面上還有12個大格。
。ń處熜〗Y)我們把又短又粗的針叫時針,又細又長的針叫分針。(板書時針、分針)
同桌拿學具表互相指一指“時針和分針”
(二)認識整時
1、認識
(過渡:我們認識了時針和分針,你知道這些表的時間嗎?)
課件出示7時、3時、6時(學生說出時間)
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這3個鐘面,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發現分針都指向12。
。◣熜〗Y: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2、撥一撥
同桌合作,二人一組撥鐘練習,一人說時間,一人撥。
。ń處熜〗Y:像這樣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我們把這樣的時刻叫做整時。)
關于《認識整時》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認識鐘表》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采用了實踐探究的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六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2)借助經驗,認知鐘面。
。3)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5)欣賞
。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鬧鐘聲,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借助經驗,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教具鐘表看發現了什么?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著再跟著電腦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三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鐘面板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做一個時針和分針交朋友的小游戲。最后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在這里教師作示范按順時針撥動鐘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說時刻,一人撥鐘面。這為今后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在教學電子表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么?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通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鐘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第四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于樂,溶練習于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
1、找朋友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系,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2、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讓學生邊看邊互相說“小朋友什么時間在做什么”然后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為后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3、一天中的兩個9時,使學生了解一天24個小時,時針走兩圈。結合生活情景,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撥自己喜歡的時刻,調動了全班的積極性,使大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聯系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第五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鐘里學會了什么樣?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并布置作業擴展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