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測量小燈泡的電阻》的說課稿(通用2篇)
物理《測量小燈泡的電阻》的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伏安法測電阻是一項重要的物理實驗。因為,它既涉及學生對相關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確理解,又涉及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作為對學生物理學習知識掌握的一項重要的考核內容,它還是學生成績考核的必出題之一。因此,怎樣讓學生理解實驗、學會實驗、做好實驗,真正掌握實驗所包含的物理要領和實驗技能,就成為許多教師探索的課題之一。因此針對這節課,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應用歐姆定律,學習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
2、學會同時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測量出小燈泡的電阻,了解歐姆定律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電路的設計、連接以及測量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根據課題設計實驗電路圖,掌握正確的操作順序。
難點:根據電路圖進行實物連接線,排除接線中的故障。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初中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對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但這一階段的學生仍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
(2)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對電壓、電流和電阻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有一定的膚淺性、片面性,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還不能構成科學的知識體系。
。3)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適合在網絡環境下學習。
設計思想
主要采用“設疑、探究、發展”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學習樂趣。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小組使用的形式,并要求共享資源,在集體的努力下克服學習的困難,完成學習的任務,促使學生早日建立合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一個電路板改變小燈的亮度,設疑:燈的亮度改變時,燈的電阻變化嗎?引入新課,一目了然。
二、進行新課:
讓學生在問題的提示下完成實驗探究,為了避免實驗探究過程中的盲目,回答以下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既是對學生的提示也是實驗中應當注意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活動。
1、你的實驗原理是什么?
2、設計的電路中的各個器件的作用是什么?
3、你認為在實驗中至少需要測幾次數據?通過什么方法來改變?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4、在實驗中你遇到了什么問題或故障?你是如何排除的?
5、能不能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超過額定電壓?為什么?
6、你認為在實驗中還應該注意哪些地方?
提示:可以讓學生先在仿真物理實驗室軟件上先模擬實現,再實際連接電路,這樣可以避免在實際連接過程中時間的浪費。
實驗探究完成之后,利用幻燈片及時進行評價及交流,這是探究活動中的重點及升華。主要解決幾個問題:
1、對實驗電路圖的探討,說明此實驗電路圖的優點。
2、利用仿真物理實驗室將實驗過程再現。
3、利用仿真電路圖探討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
4、對實驗過程出現的故障的排除。
三、總結及自我評價:
老師在整個實驗結束之后,進行適當總結,這里可采用概念圖的方法,方法比較直觀、清晰,內容可包括學生幻燈片中包含的內容:即原理,器材,電路圖,器材作用,實驗時注意事項,電表量程的選擇等,讓學生再次加深印象。并讓學生對自己表現給與評價,從而提高同學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利用課后一道練習題,即電壓表的外接法及內接法的探討,使本節內容更加深入。
本節課的特色說明:
整節課始終貫穿一條主線,根據提出的問題,學生進行設計并進行探究,對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先小組討論解決,如不行的,就在全班交流時提出,由其他小組幫助解決,或師生共同解決,讓學生自己分析從實驗中獲得的種類信息,從中做出判斷,去偽存真。因此,本節課信息量非常大,對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這堂課始終在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氣氛中進行。
本節課使學生對探究的過程及方法更加明確,并且利用其中的評價體系,對各自的表現給予評價,有利于同學間的相互配合。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仿真物理實驗室,這個軟件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學生很容易掌握。
物理《測量小燈泡的電阻》的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的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歐姆定律在實際中的重要應用。通過本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新教材安排了測量小燈泡電阻的實驗,要求學生“多測幾組數據”,“比較計算出的答案”從而能看出其中規律。如此安排,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學生認識溫度對于導體電阻的影響。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
。2)會設計和連接實驗電路。
。3)學會根據物理規律及實驗數據進行推導。
3.德育及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合作能力。
3.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實驗原理;會組成實驗電路。
(2)教學難點:實驗步驟的設計;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習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學期的物理學習,已基本領悟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對一個陌生的探究課題還是不能獨立完成。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采用目標導學、學生分組實驗、分析討論、講授及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充分體現現代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從而掌握知識、提高各種能力。學生主要學法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分為導入新課、課堂討論、分組實驗、小結等5個部分。
1、導入新課
電流可以用電流表測量,電壓可以用電壓表測量,電阻用什么儀器測量呢?我這里有一個小燈泡,如果你手中只有電流表和電壓表,怎樣幫我測出小燈泡的電阻呢?以這樣的方式引入新課,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2、新課教學
以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積極參與的形式,分為五個學習過程:
活動一: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電路圖、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這部分內容由于布置了課前作業,學生已有準備。采取提問和學生板書的方式,將實驗原理、電路圖及實驗表格呈現在學生面前。
活動二:挑選實驗器材。
這部分內容由于已課前步置了設計實驗報告,并且明確了實驗電路圖,大多數學生能正確選擇。所以要進行學生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選擇,教師巡視并指導。
活動三:完善實驗操作步驟。
實驗步驟制定的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影響到數據的測量和實驗正確結論得出。我采取這樣的教學步驟來引導學生的:
首先,通過學生評比、推薦的方式,選出四份實驗操作步驟制定得較為完整的實驗報告。用投影儀將四份實驗報告同時顯示在大屏幕上。
第二,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總結出四份報告中實驗步驟設計合理之處。
第三,每位同學再擬定一份完整的實驗步驟。
最后,用大屏幕顯示正確、合理的實驗步驟,使每一個學生能夠明確怎樣進行實驗操作。
活動四:分組實驗。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的薄弱之處。為了能讓每個同學都能正確連接電路,得出實驗所需的數據,我采取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的:
第一:每組只有兩個人,但每一組都分派一名實驗能力強的同學,這名同學主要起指導的作用,而由另一能力稍弱的同學操作。
這樣做既讓每個同學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又培養了合作能力。
第二:提醒同學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小燈泡亮度變化,并建議在不同亮度下觸摸小燈泡,為得出導體電阻與溫度的關系做準備。
活動五:得出結論
這部分內容包括兩部分:
第一:根據歐姆定律用得到的實驗數據求出小燈泡的電阻。
應用歐姆定律的相關練習,學生已經做了很多,所以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出小燈泡的電阻值。這一步要進行學生活動,讓學生動手計算,教師提供展示結果的平臺。
第二:得出金屬的電阻本性——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事先已提示學生觀察小燈泡亮度和小燈泡的溫度,一少部分學生可以發現導體電阻與溫度的關系,而大部分同學能發現電壓與電阻之間有一定關系。
我采取這樣的教學步驟來引導學生學習:
網絡資料(金屬鉑電阻與溫度的關系)分析網絡資料總結
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敏銳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證據的科學態度,這正是我們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3、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自我檢測、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4、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ㄔO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5、第五個環節:布置作業、拓展延伸(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