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阻》教學設計
學習
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電阻,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2.知道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3.理解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過程方法:
1.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學習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控制變量法。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產生興趣,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或觀察實驗。
學習
重點
電阻的概念
學習難點
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教學
方式
演示法、觀察法、討論法
課型
實驗探究
教具與媒體
接線板、演示用電流表、干電池組、開關、導線若干、小燈泡、長短粗細相同的鐵絲及銅絲各一段、酒精燈、投影儀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依據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6min)
【實驗導入】用電池、燈泡、開關、導線組成一個簡單電路,閉合開關,觀察燈泡亮度;換一個規格不同的燈泡,再次觀察燈泡的亮度,發現燈泡變暗了。
為什么電壓一樣,這個燈泡卻變暗了呢?看來同樣是燈絲,有的燈絲容易導電,有的卻不容易導電,今天我們就研究導體的這種差異。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導體和絕緣體(4min)
1.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
2.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
3.導體和絕緣體的各自用途舉例。
(二)電阻(5min)
【問題】為什么銅導線與鐵導線的用途不同呢?同是導體為什么它們導電能力又有不同呢?
【實驗1】課本圖6.3-1實驗裝置,把鐵絲和銅絲分別接入電路,觀察一下燈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
先將鐵絲接入電路,合上開關,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將鐵絲換成長短、粗細相同的銅絲,合上開關,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現象】接銅絲時燈泡亮,鐵絲時燈泡暗。
學生回答
師生討論解決
學生觀察、回答
突出實驗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通過分類確定研究的對象,逐步引入新問題
【分析】實驗中用的是相同的電池,也就是說電壓相同,為什么兩條導線中的電流不同呢?
原來,導體能導電,但同時對電流又有阻礙作用;相同電壓下,導線中電流不同,說明兩條導線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在物理學中用“電阻”這個物理量來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板書: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一種阻礙作用。
(二)電阻的單位和換算(5min)
1.電阻的符號:r;電路圖中的符號是。
2.電阻的單位:歐姆,簡稱歐,符號“ω”。
常用單位:千歐(kω),兆歐(mω)
1 kω=103ω;1 mω=106ω
3.幾占常見的電阻值。
4.【名人倚事】歐姆靈巧的手藝是從事科學實驗之本,他的家境十分困難,但從小受到良好的重陶,父親是個技術熟練的鎖匠,還愛好數學和哲學。父親對他的技術啟蒙,使歐姆養成了動手的好習慣,他心靈手巧,做什么都像樣。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如果只會動腦不會動手,那么就好像是用一條腿走路,走不快也走不遠。歐姆要不是有這一手好手藝,木工、車工、鉗工樣樣都能來一手,那么他是不可能獲得如此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