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優秀(精選3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優秀 篇1
教學內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教學課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另一個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
學具:每四人一組,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長3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各一個,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充分感知面積的意義
1、感受物體的表面
同學們,今天鐘老師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大家有信心來上好這節課嗎?有信心的話咱們同桌之間擊個掌,(孩子們擊掌)我也來(老師加入學生的擊掌中,從第一排開始從左向右依次與學生擊掌,停留在與一個學生擊掌的過程中)。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他的大?(學生進行比較)同學們,請把你的手掌輕輕地放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比比看,數學書的封面大還是手掌面大。(學生進行比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還是數學書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還是黑板面大(師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還是黑板面大。
師:剛才我們說手掌、數學書、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體,他們有的大,有的小,像這樣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這是他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們的面積)。今天我們來研究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師:誰能舉例說說什么叫面積?(師拿出數學書摸數學書的封面)如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如:我們剛才摸的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課桌的面積;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閉圖形的面積。
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圖形有大小嗎?
課件出示:
選一組你喜歡的圖形涂上顏色,比較這組圖形的大小,說說在比較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情預設:大部分學生都選擇(1)或(3),不選擇(2),適時提問,為什么不選擇(2),學生會認為(2)的圖形無法比較,因為這個圖形是不封閉的。這時老師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讓課件上的其余四個封閉圖形進行鋪展變色。)
師:可見封閉圖形也有大小。(板書:封閉圖形)我們說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一)觀察法
師:孩子們,咱們來玩一個比大小的游戲
直接出示兩個非常明顯的有大小之分的圖形。
哪個面積比較大?你怎么比的?(板書:觀察法)
師:兩個面積相差比較大的圖形,我們只要觀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
(二)重疊法
師:這兩個看上去相似的圖形,你有什么好辦法比較出它們的辦法?
預設: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師:就聽你的,我們用重疊法來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板書: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三)測量法
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用尺子量,比周長。學生猜測周長相等,面積也就相當)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優秀 篇2
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
①讓學生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②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⑵能力目標。
①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②在小組合作、師生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培養學生
的探索能力和創新。
③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④通過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異同,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情感目標:
①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在學習和活動中,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學習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
學習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
教具:課件。
學具:1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現在誰來介紹一下什么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前面在練習中我們已經發現可以用數小正方形的方法來求面積。(電腦出示)如下圖:
讓學生說說每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3、師:同學們,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要測量籃球場的面積、操場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出示圖片),也用數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煩了,所以我們就要尋找一種更好的、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數學接近學生的生活。通過課件出示籃球場、操場、游泳池等圖片,在具體可感的的場景中引起學生新知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煩,應該尋找一個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一)利用遷移,大膽猜想。
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的的`面積計算方法。
1、復習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在研究長方形的面積之前,誰先來說說長方形的周長是如何計算的?
2、師:既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與它的長和寬都有關,現在請你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可能與什么有關?(根據學生回答,肯定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有關長方形的知識已有計算周長的方法,我就利用這個舊知,讓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不是跟它的長和寬有關呢?在遷移中導出新知。)
(二)分層實驗,發現計算方法。
1、初求面積,猜想方法。
師:既然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和寬有關,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現在請你先來試一試。在練習紙上,有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請你想辦法求出它的面積。可以自己獨立嘗試,也可以同桌討論進行。學生動手嘗試。
學生匯報自己的方法。
設想學生可能有的方法: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擺了15個,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
(2)每行擺5個,可以擺3行,它的面積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3)用尺畫了15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
(4)因為它的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積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較學生的方法,說說哪一種最簡便?(發現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發現用乘法計算的第2種方法與第4種的聯系。觀察第2種方法與第4種方法,有沒有發現什么?
(聯系: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擺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寬是3厘米,所以可以擺3行。所以第2種方法其實與第4種方法是相類似的。就是長方形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等于長、寬厘米數的積。)
師:經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用乘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比較簡便。現在請你們猜一猜,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呢?(學生猜測,出現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板))
那我們的這個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個問號)下面我們繼續研究。
(設計意圖:學生先初步求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不僅跟它的長和寬有關,而且猜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這個
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學生帶著想要去驗證這個計算方法的急迫心情開始下面的活動。)
2、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1)師:老師在每組桌上擺了一個信封,在每個信封里放了許多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請你自己動手來拼各種各樣的長方形。
(2)在拼長方形之前,老師要提兩個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個數不限,想用幾塊就用幾塊。
②同桌合作,一個人拼,一個人記錄。也可以交換著拼和記錄。每拼出一個長方形,就請你在這張表格(實物投出表格)中記錄下你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然后再接著拼。
③拼好以后,請你和同桌相互說說你拼的這個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面積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饋交流。
(1)(指名學生反饋)現在誰愿意來講一講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用了多少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邊說師邊在電腦中輸入。)
(2)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拼法嗎?
4、四人小組討論。把你們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觀察表格,你從大家的表格中能發現什么規律了嗎?你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了嗎?
5、:剛才我們通過大膽猜想,并通過自己的實驗進行了驗證,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種學習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希學習新本領時,經常想起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在合作中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培養了合作的意識,增強了團隊的力量。)
6、尋找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1)學生猜想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電腦出示)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求出它的面積。
(3)再把這個長方形漸變成長6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長5分米、寬5分米(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計算面積。
(4)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設計意圖:學生再次猜想,并利用遷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7、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現在我們來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發現了什么?(通過都是用乘法來進行計算的。不同的是長方形必須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只要知道邊長就行了,其實正方形是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
三、應用方法,鞏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計算它們的面積。
讓學生先估計它們的面積。
學生動手測量并計算。
反饋交流。
2、先估計書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積,再動手測量,計算它們的面積。
3、學校在開展綠化、美化校園活動中,在操場西邊修了一個邊長是5米的正方形花壇,請你幫忙算算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一圈欄桿,請你幫忙算算欄桿有多長?
4、前兩天,老師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我辦公桌上的一塊面積是24平方分米的臺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塊大小相等的玻璃,請你們幫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優秀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經歷體驗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
2、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圓的面積,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類比、極限的思想。
3、通過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觀察、猜想、驗證的'實驗方法與態度。
教學重點
圓面積的公式推導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圓經過無數等分剪拼后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并且發現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
教具、學具準備
有關圓面積的課件,彩色圓形紙片(每小組1個),剪刀(每組2把).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形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演示】花園里新建了一個圓形花壇,為了讓花壇更漂亮,管理員叔叔打算給花壇鋪上草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呢?這實際上是要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揭示課題:圓的面積
二、充分感知,理解圓的面積的意義。
提問:什么叫圓的面積呢?請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用你喜歡的方式感受一下圓的面積,告訴大家圓的面積指的是什么?
課件顯示:圓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你認為圓面積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導轉化:
回憶學過的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的推導過程,這些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什么共同點?那么能不能把圓也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
2、動手嘗試探索。
(1)分小組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圖形?
(2)展示交流并介紹:你拼成了什么圖形?在拼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如果我們再繼續等分下去,拼成的圖形會怎么樣?
小結:隨著等分的份數無限增加,可以把圓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你能否根據圓與剪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系想出圓的面積公式?
3、學生合作探究,推導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