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顯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成與建構”
多少年來“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一直是教師們不懈追求的目標,也是衡量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這種在教學預設上長期的“精雕細啄”,使數學課堂教學在普遍意義上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教者“以本為本”,習慣于從既定的教案出發,用一連串的問題“牽”著學生,使學生只能跟著教師,亦步亦趨,被動地接受一個個數學結論。這樣的課也許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但學生卻如同“被折了翅的雄鷹”,再也難以展翅高飛。
在對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與反思中,筆者感到: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它應該突破“預設”的樊籠,變“預設”為“生成與建構”,積極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使學生在參與和體悟“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讓學生在“生成”中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真正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下面是《認識鐘表》的兩個教學片段,由于受新舊理念的引導,課堂教學的生成價值也截然不同。
[片段A]
⒈多媒體出示一個鐘面。
師:觀察這個鐘面,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鐘面上有一根長針,一根短針。
師:長針還有個名字叫分針,短針也叫做時針。(板書:分針、時針)
生2:我發現鐘面上有1—12個數字。(多媒體閃爍演示)
生3:我發現這個鐘面是5點。
師(有些不自然(科學)地):是嗎,你真聰明!
師:現在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鐘面,在鐘面上找一找時針、分針,同桌說一說。
⒉出示兩個鐘面(2時、9時)
師:你會看嗎?
生4:2時、9時。
師:你是怎么看的?
生5(指著2時的那個鐘面):我媽媽跟我說過,分針指著12,時針指向2,就是2時。
師:真了不起,已經學會看鐘面了。那這個為什么是9時呢?
生6: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9,就是9時。
⒊請在自己的鐘面上撥出6時。同桌說說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從6時到7時,要經過幾小時?7時的時候,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請撥出12時,你發現了什么?
⒋剛才我們認識的都是整時,這些整時的鐘面有什么共同特點,應該怎樣來讀呢?(小組討論)
得出:讀整時時,分針都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
[片段B]
⒈展示美麗的鐘表世界。
師:從這些鐘面上,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鐘面上都有一根長針和一根短針。
師:那根長針的另一個名字叫分針,短針也叫時針。
生2:我發現鐘面上都有12個數字。
生3:我還知道那個小狗鐘面上是5點。
師(略帶興奮地):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訴大家嗎?
生3:因為那個小狗鐘面上的分針指著12,時針在5的地方,所以是5點。
師:大家認為他的說法對嗎?(很多人都表示贊同)
師:看來很多小朋友已經有了看時間的經驗了,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來學習今天的知識了。現在請你們小組合作,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共同制作一個鐘表。
⒉小組活動:
(教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個鐘面(沒有數字)、兩根長針、兩根短針、一個圖釘、一塊橡皮)
要求⑴四人合作,用材料制作一個鐘面
⑵撥出一個你們認識的時刻
⒊展示各組學生的作品:(有整時的也有半時的)
師:這些鐘面你認為不太合理的有嗎?
生4:我認為7號鐘面不太合理,它的兩根針一樣長了,都是分針了。
生5:4號鐘面上的格子有大有小。鐘面上的每個格子應該是一樣大的。
師:鐘面上的格子應該是一樣大的。如果我們把從12到1看作是一大格的話,鐘面上一共有幾大格呢?(師生一起數出12大格)
生6:10號鐘面只寫了4個數字。
師:小朋友見過這樣的鐘面嗎?
生:見過。
師:這組小朋友還把鐘面上的其它數字給藏起來了,只寫了3、6、9、12,小朋友認為對嗎?
生:對。
⒋認讀整時。
師(指著1號鐘面):這個鐘面是幾點?(9點)9點也叫9時,剛好是整時。哪些鐘面上剛好也是整時呢?
生指10時、7時、6時、11時
師:你怎么那么快就看出是幾時了?你用什么辦法看的?
生7:它們的分針都指著12。
生8:我先看分針指著12,就不去管它了,再看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了。
師:看整時時,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
[反思]:
從片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A精心預設了一條讓學生盡快接受知識的“綠色通道”,并按此設計忠實地加以實施,課堂教學成了教案的精致翻版。課堂教學的進程完全按老師所設想的“套路”進行,不允許有任何“出軌”的行為。當學生發現了“鐘面上是5點”時,由于超越了老師預先想讓學生發現的,便被老師的一句“是嗎?你真聰明!”而巧妙地擱置。接著讓學生在自己的鐘面上找一找,撥一撥,旨在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名“熟練的操作工”,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程式化的操作。這樣的教學,只能使課堂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使學生變得越來越本份,越來越循規蹈矩。這樣的課堂有的只是人云亦云,失去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精彩!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人們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中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在此我們并不是說課堂教學就變得不可捉摸,無法控制。“因為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布盧姆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追求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充分追求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實現超越預定目標的理想。在片段B中,對于“發現鐘面上是5點”這同一個問題,教師沒有巧妙地規避,而是略帶興奮地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訴大家嗎?”這既是對學生發現的肯定,也更好地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接著讓學生合作制作鐘面,繼續學習的材料由他們自己提供,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態度,也為探究活動營造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在反饋中出現的各種小小的錯誤,生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教學資源,他們在相互探討、相互啟發中建構起整時的認讀方法。這也體現了弗賴登塔爾的“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哪怕這只是一次簡單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