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數學情境教學
圍繞問題情境提出的背景,如何用好問題情境,以及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等問題,本刊記者任景業(下文簡稱任)與孫曉天(下文簡稱孫)和呂傳漢(下文簡稱呂)兩位教授進行了一次對話,本文記錄了這次對話中的部分內容。話題1:情境教學如何用好情境
任:呂教授,您在點評明方翎老師的《軸對稱圖形》時,指出:“抓住學生思維火花,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重視以問題驅動教學,特別是抓住平行四邊形是否軸對稱圖形的爭論,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更為深刻的把握住軸對稱概念的本質!蹦苷劸唧w一點嗎?
呂:我們可以先回放一下這節課的過程:
甲組把平行四邊形剪開拼成等腰梯形,認為平行四邊形也是一個軸對稱圖形。此時,生A馬上提出了反駁:書上講得很清楚:一個圖形的一部分沿著一條直線對折與另一部分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你們不要把它剪開,就用我們組的這個平行四邊形沿某一條線對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甲組有些遲疑:我們沿這條線剪開后,這兩個部分是完全一樣的,是可以重合的。生A:我知道你們是這樣認為的,可是書上并沒有叫你把它剪下來比較,而是就原圖形來說的。在這里是不能重組圖形的。甲組同學一時說不上來,其他學生在小聲議論,各有支持者。生A:如果是這樣,那很多圖形都可以通過剪,拼的辦法,湊成一個軸對稱圖形。甲組的成員開始動搖,有的開始贊成生A的說法。教師見時機已到,便問其他學生:你們認為誰說得有道理。眾生:應該像生A所說的,在不改變原圖形形狀的基礎上來判定。師:其實,平行四邊形也是對稱圖形,只不過它不是我們今天學的軸對稱圖形,而是中心對稱,這個我們以后會學到。
在這里,生A的表現是突出的,老師的表現是肯定的。在學生觀點有分歧時,教師沒有中止學生的討論,而是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經過學生的討論后,才讓學生判斷誰說的有道理,判斷權也是給學生的。
任:我們注意到,學生A兩次說明自己的觀點,其方法是不一樣的。先用的方法“是對折,而不是剪拼”,好像是從軸對稱概念的理解上去說明的;而第二次用的方法是“如果是這樣,那很多圖形都可以通過剪,拼的辦法,湊成一個軸對稱圖形”。這個“剪下來再拼接判斷”的處理,說明學生對軸對稱還沒有從本質上真正理解。這對教學來說是難得的教學契機。教師讓學生在這樣的問題上討論是非常必要的。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但我認為教師在此的引導還欠到位,還應當抓住不放。如果對學生A兩次采用的方法加以肯定,并加以分析,使學生A個人觀點變為群體的觀點,可能會更有利于學生對軸對稱本質的理解。另外,甲組的學生知道“兩個部分是完全一樣的,是可以重合的!闭f明他們對軸對稱的理解也有合理的部分。教師應當作進一步的點評。
呂:從教學的片斷可以看出,這里產生了一個問題: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用剪開后再拼合的方法行不行?這一問題是產生于教師創設的這一拼擺的活動情境的,這一問題的解決也必然發生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的情境之中。因此,我認為應把“創設數學情境”與“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借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造能力。
孫:這里有一個如何把情境用好,用足的問題。
呂:用好,用足情境,使情境更為有效,我看關鍵在“提出問題”。
話題2:情境教學中問題的提出與解決
任:那么,怎么才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呂:處理好“提出問題”與教學行為,與解決問題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1)提出問題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對數學情境進行觀察和分析,產生認知沖突、形成問題意識和生成數學問題。教師應樹立一種動態的“提出問題”認識觀,還要摒棄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自我意識。(2)處理好“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關系。即防止使學生的“提出問題”成為一種單純的數學活動,而應把它視為學生探究數學的一種基本工具。事實上,在數學探究活動中,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只是其“問題鏈”中的一個個結點。只有當它們攜手并進、相互引發之時,數學活動才能不斷走向深入。(3)處理好“提出問題”與課堂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教師應避免使學生提出問題活動簡單化,或者說,只滿足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量”,而不關注數學問題的“質”,另一方面,應將“提出問題”有機地融入問題解決之中,使之成為教師實現數學課程目標的教學手段。
孫:呂先生關于“結點”的提法很有意義。目前存在這樣的問題:可能學生都已經會做乘法了,你還搞個問題情境,在那兒引導他發現加法,這個問題情境還有必要嗎?這兒已經沒有“結點”啦。要讓問題情境有效地發揮作用,應是在學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情況下,通過問題情境,讓人家去發現。你所有的章法人家都已經都會了,一些問題情境可不就成了裝飾了。找到“結點”很有必要,否則不僅耽誤工夫,也弱化了問題情境的意義。所以說,這個問題情境一定要在能找到問題、能產生發現的“結點”處去創設。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自己想,自己動手, 攜手并進、相互引發,通過情境問題發現概念和方法。例如可以從分糖果這一問題情境出發,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除法,使除法是怎么來的、除法是干什么用的成為重頭戲。因為傳統上我們缺這個,所以把這里當成“結點”。得到除法以后,該練的練一練,該做的題目做一做,幫助學生把這個算法掌握好我們有的是經驗。圍繞“發現除法”這樣的“結點”,除法的這個學習過程就比較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