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
由于自己首次擔任初一數學的教學,又適逢新教材,可以說是自己既無教學經驗又無前人寶貴經驗的借鑒。所以本著提出問題、共同探討的態度,希望通過這堂課,提供大家一個探討、研究的話題,研討在新教材的形勢下該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明確教學方向,指導以后的教學活動。上課前用了較多的時間去準備,參考了新課標的教學建議,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上課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索,較難的內容也可通過合作交流來完成,這樣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要。上完課,聽課老師提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反復思量,確實受益不淺。結合自己的對新教材的領悟和教學實踐,也有以下體會:
一、深入研究教材,對教材應有具體的分析又有總體的把握
新教材較之以前的舊教材在內容上有較大的改變:在“數與代數”方面強調了通過實際情景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代數的意義;強調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學習數與代數;強調探索并表示出事物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等等。在這一節里,有這樣一個題目:
你能用下面的圖解釋這些等式的嗎?
4、我們知道: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我想編者設置這道題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表示式子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代數推理能力;而云圖的設置是希望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有的學生用了這個圖形 (圖1)來解釋等式: ,由于自己沒有好好研究這圖形的特征,只是隱隱覺得此圖有點不對勁,所以也未能很好地向學生解釋,只能向學生展示正確的畫法:(圖2)
(圖1)
(圖2)
后來聽嚴老師解釋之后才明白:此圖具有對稱性,黑色方塊、白色方塊都可以解釋等式 ,而每一組的兩種顏色的方塊的數目之和都等于4意示式子: 中的(3+1),三組方塊的總數的一半恰好是跟式子 相符的。如果當初自己能深入鉆研一下教材,多點與同行交流,未必會在課堂上碰釘子了。我認為研究教材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例題、會做習題、會向學生講解重點、難點,還應該揣摩編者安排這些例題、習題有何意圖,對前面、后面的學習有何幫助,甚至這一節課在整章的內容中有怎么樣的地位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突出知識主干,講解時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效率。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指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要求老師要多聆聽學生的聲音,創造條件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
這節課有一道例題:
每本練習本 元,甲買了5本,乙買了2本,兩人一共花了 元,甲比乙多花了
元。 課本提供的答案是(5m+2m)元和(5m-2m)元,但我提問學生時,學生的答案是(5+2)m元和(5-2)m元。當時我想這要涉及到后面合并同類項的問題,本不想多講,隨口問了一句:這兩個結果相同嗎?很多學生都說:相同。我又問了一句:“為什么?”我想他們應該回答不了的,沒想到有個學生回答:“乘法分配律。”我一怔:果然可以解釋。我馬上表揚了他,以后碰到類似問題時,也用這種方法解釋了,因為我覺得這樣解釋學生是可以接受的。課本上有到這樣的題目:
雞兔同籠,雞a只,兔b只,則共有頭 個,腳 只。
許多學生的答案是2(a+b)只腳,后來我在講評作業時出示答案2(a+2b),有學生馬上反應:“老師,兔不是兩只腳的嗎?”我一聽,奇怪了,問:“那還有兩只是什么?” 許多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手!”我更奇怪了:“怎么是手了?”有一個女聲回答:“我親眼看到兔用‘手’把菜葉往嘴里送!”我笑了,說:“只有
人才有手的”有學生馬上反駁:“那猴子呢?大熊貓呢?”甚至有個女生舉手回答:“老師你能不能說猴子用腳來吃東西?”可見,學生眼里的世界很多與成年人的不同,他們有自己觀察世界的方式、特點,只有多與他們溝通,研究他們的心理特點、認知起點,多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了解他們需要什么,老師才能準確制定教學目標,恰當選取教學內容,確定正確的教學方法。
三、如何協調兩個“度”的問題
我本來是想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討論、發現日常生活中可用字母表示數的例子,所以在處理前面教學活動時有點急,出現了不顧學生是否掌握而趕時間的現象。特別是講解下面這道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