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案例評析
動手實踐。《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這兩段話,都強調了數學教學讓學生動手實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比較注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例如,在“嘗試新問題”這一問題上,在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看線段圖邊思考邊填表”,然后讓“學生嘗試列式計算,并講解”。學生動手列出了幾種不同的解題方法的式子,進行了有效的嘗試實踐。再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動手實踐,解決夷陵長江大橋主橋的長度問題,聽課者看到,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積極性甚高,思維活躍,解決了身邊的數學問題,初步體會到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自主探索。《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實施“新課標”,就是要改變以往的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陳舊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決問題。這一堂課,學生自始至終地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決問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教師的作用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例如,在“設疑激趣,引導探索”部分,老師引出了“兩輛車同時從兩地相向出發”問題后,就讓學生去自主思考探究,自主解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老師“出示例題”:“小強和小麗同時相向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求解小強和小麗兩家相距多少米。學生經過思考、合作探索、嘗試列式求解后,終于自行解決了這一問題。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老師只作積極的組織者和理智的引導者,不作任何的解答。又如,“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夷陵長江大橋主橋的長度問題,也是學生自主探索、自行嘗試列式解決的。從課堂的學習氛圍看出,學生的自主探索,確實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合作交流。《數學課程標準》如是說: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要進行有效的學習,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因為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優于個體的獨自的學習。讓學生合作交流,這堂課做得比較扎實。例如,在“嘗試新問題”部分,老師“出示例題”后,讓學生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通過合作交流,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又如,“同桌二人用一把尺子,兩塊橡皮合作演示小強和小麗的行走的路程。”這一堂課,學生的合作交流,有自由組合合作交流,有同桌合作探究,有小組合作討論。在合作交流中,學生的發言積極主動,討論認真活躍,交流頗有成效,而不是走過場,搞花架子,流于形式。在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做到了如《數學課程標準》所說的:“教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