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作業的反思(一)
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引起興趣題型新 目前課本中的題型幾乎被計算題、應用題、證明題“壟斷”。筆者在教學中注意使用客觀性題型,如選擇題、是非題、改錯題、匹配題等新“包裝”,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學習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例1 閱讀下列題目的解題過程
已知a、b、c為△ABC的三邊,且滿足:a2c2-b2c2=a4-b4 試判斷△ABC的形狀。
解 ∵a2c2-b2c2=a4-b4 (A)
∴c2(a2-b2)=(a2+b2)(a2-b2) (B)
∴c2=a2+b2 (C)
∴△ABC為直角三角形 (D)
問:(1)上述解題過程,從哪一步開始出現錯誤?請寫出該步的代號__。
(2)錯誤的原因為____。
(3)本題正確的結論是____。
這樣的題型,由于解題過程較簡潔,用時少,學生樂于解。
題材新 為了激發興趣,可根據數學內容,設計一些適合學生愛好的新題。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時,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例2 在97年全國足球甲級A組的前九輪比賽中,大連萬達隊保持不敗,共積分
25分,按比賽規則: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一分,問該隊共勝了幾場球?
這種短小精悍的新題,難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興求解。從而以這樣的新“產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