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作業的反思(二)
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思維方法活 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
解決問題的習慣。如學了等腰三角形性質,要求學生解答:
例3 如圖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
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辦法把原來的等腰△ABC重新畫出來?
學生一見題后,興趣就生,想出了一種方法后,興趣不減,繼續考慮。結果在
作業本上出現了三種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線;③對折。
思維成果活 如教了濃度配比應用題后,我將課本上一道練習改為如下題:
例4 把含鹽15%的鹽水20千克改制成含鹽20%的鹽水,怎么辦?
“怎么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陳規舊習”的束縛,引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提高濃度的途徑有: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加鹽;使鹽水中的水變少——蒸發水。由此提出兩個不同的問題:①需加多少鹽?②需蒸發多少水?從而使問題的思路明朗化。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展開,最終得到兩種不同的答案。
再如在解幾何題時,根據課本習題,可故意隱去一些結論,讓學生去解答、猜想、證明,迎合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的欲望,給他們創設一種“
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題中感到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