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上)第七課祖國的寶島臺灣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臺灣的地理概況、中國臺灣問題的由來,知道中國臺灣的美麗富饒是人們千百年來辛勤開發、經營的結果。
2、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同祖同源,中國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了解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中國臺灣問題解決,兩岸人民渴望統一。
教學重點: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有地緣、血緣關系,是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課前準備:師生收集與中國臺灣有關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美麗的寶島——中國臺灣
一、激發興趣,談話揭題。
師:同學們,你們在二年級的時候讀過一篇課文,叫《日月潭》,還記得嗎?日月潭在什么地方?(中國臺灣)說到中國臺灣,你們對中國臺灣有哪些了解呢?說說看。(生自由交流)
對,今天讓我們走進中國臺灣,去進一步的了解美麗的寶島——中國臺灣。(讀題)
二、學習了解中國臺灣。
1、中國臺灣在哪里
教師出示祖國地圖,學生從地圖上找到中國臺灣,看看與祖國哪個省最近?然后用尺量一量(兩地的距離,根據比例尺算一算實際距離。)
師:中國臺灣本來跟祖國大陸是一體的,為什么現在分開了呢?請同學們閱讀58頁文字,了解中國臺灣島的形成。
(教師補充):中國臺灣海峽的深度,寬度。用數據說明中國臺灣跟大陸是原來是一體的。
2、 中國臺灣的美麗與富饒
師:中國臺灣島是什么樣兒的呢?
(1)(課件或者指導學生看書),讓學生欣賞富饒的中國臺灣,美麗的中國臺灣。
(2)學生談看后的感受。
(3)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
(4)教師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尤其是對于中國臺灣的富饒,老師應把中國臺灣的別稱一個個說出來,學生根據名字說出理由。如:米倉、東方糧庫、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方鹽庫、蘭花王國、蝴蝶王國、魚倉等。對于中國臺灣的美麗,老師建議學生當小導游,帶領大家游一游中國臺灣島。領略中國臺灣的“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重點游覽日月潭,在游覽中配上相應的圖片。
(5)老師小結。
3、中國臺灣的美麗與富饒是人們千百年辛勤開發、經營的結果
師:我們驚嘆祖國寶島臺灣的美麗與富饒,這可是人們千百年來開發經營的結果。中國臺灣的早期開發,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融匯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中國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后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后稱“流求”,明萬歷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中國臺灣”的名稱。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中國臺灣,墾拓、經營中國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中國臺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中國臺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中國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中國臺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中國臺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中國臺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后由唐到宋的6xx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中國臺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中國臺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指導學生看書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