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我的一家》
《我的一家》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我的一家》。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家庭是我們的港灣和第一所學校,也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家庭生活對兒童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至關重要。學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和教育,可以說,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主要部分。然而,由于現階段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習慣于接受父母付出的愛,從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報父母的情。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護而不知溫暖。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的真情實感調動學生的情感,通過有效的活動挖掘兒童對情感的體驗,獲得對父母內心世界的理解,讓學生確實體驗到父母的關愛。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級的學生,步入學校時間不長,在情緒、行為、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等方面,有的尚未完全脫離原有的狀態。在這一階段,他們的思想還未真正成熟,行為規范的養成正處于初級啟蒙階段。他們對于家的認識還是有限的,對于家庭的成員他們只能熟知身邊的有限群體。
但學生身心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具有巨大的潛能和其自身的獨特性。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利用其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的特點,能夠培養他們一定的表達能力和觀察事物、分析思考的能力。
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感受父母長輩的關愛之情,體驗家庭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教學難點是: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與稱呼以及家庭生活中應有的文明禮儀。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學生愿意接受就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為促進品德的內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學生樂于、易于接受的方式組織教學。課堂活動設計上,應該考慮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行為習慣、過程體驗”方面的協調發展。比如,可以采用家長與孩子的合作來完成活動的方式,很多小朋友在完成活動中都得到過父母等家人的幫助,這也是與他們的一種溝通方式,能為教學好本課打好基礎。讓課堂從“生活提煉”的層次出發,經過老師的情感導向,相互學習、獲取他人的對家人表達愛意的方式后,內化為學生行為習慣的意圖。
設計思路
1. 談話式教學引出主題內容。
2.通過教師對家人的簡單介紹激發學生傾述的欲望,同時也能正確地指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表達。
3.通過小組內的相互表述,給學生語言及思維的準備過程。
4.集體展示并介紹“全家福”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在傾述的過程中感受家人對我們的愛,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們明白,家人是需要相互關心的,主動地付出愛也是快樂的。
5.認識家庭成員,并牢記其稱呼是第一課時的難點,對于這一環節,我主要是通過大樹的分枝與家族的關系圖來進行類比,這樣更形象直觀,便于理解。
6.第二課時開始時,通過“小記者”采訪的形式,讓學生說出自己對家人的心里話,以此激發對家人的愛。
7.讓學生講述家人小時候的故事以及現在家中發生的一些或有趣或煩惱的故事,讓孩子們明白每個家庭的生活都是由酸甜苦辣組成的,學會分析并處理這些煩惱事的能力,也是熱愛自己的家庭,尊敬父母長輩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