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總復習資料(北師大版)
四年級品社下冊復習要點第四單元 土地養育我們
一、填空
1、土地,為人類奉獻著豐富的食物,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人類對土地懷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親”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2、我們每天都離不開食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被稱做(基本需要)。
3、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懂得了在自然條件下,只有某一段時間的(光照)、(溫度),才適合某些農作物的生長。
4、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祖先長期總結(天文)、(氣象)與農業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創造出來的,它反映了(四季)、(氣溫)、(降雨)、(物候)方面的變化,是了不起的科學發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確定農時,所以二十四節氣也是農業生產的(法寶)。
5、我國是(農業)大國,不僅糧食產量多,而且蔬菜產量已占全球總產量的(60%),是世界第一蔬菜大國,特別是大棚蔬菜面積已占到世界(70%)以上。然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使土地里的鹽堿越來越多,土壤變得越來越硬,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而且農產品中殘留的農藥對人體也造成了危害。
6、人類從(雙手采摘)開始了農業勞動,又逐漸學會了(種植),然后又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農具),這些(農具)成為了人手的延伸。
7、(制造)和(使用)工具使人類的進步。
8、幾千年來,在農業生產中,人們從使用簡單的(手工農具),(畜力耕作),發展到使用現代(農業機械),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變革,(生產效率)在不斷提高。
9、都江堰位于(岷江的中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多年前,秦國的(李冰父子)率眾建造了都江堰。都江堰的建立,既有利于(排泄洪水),又有利于(灌溉農田),由此形成了富饒的成都平原。(都江堰)已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10、坎兒井用來(保存和運送)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供人們使用。
11、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12、(科學種田)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點。
13、中國耕地面積只占世界的(1/9),人口卻占到了世界的(1/5)以上。
14、人類的文明就是從(農業文明)開始的,(農業)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伴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水利、天文、歷法、數學等科技也逐漸發展起來。
15、(雄偉壯觀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16、我國的農歷,是古代勞動者根據地球圍繞太陽運動與月球運動的規律編制出來的(歷法),是一種(陰陽歷)。農歷把農業生產的農事活動安排進歷法,更有利于(農業生產)。
17、養蠶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18、(茶文化)是中國代表性的傳統文化。
19、農耕地區的主要食物是(糧食和蔬菜),沿海地區喜歡吃(各種水產品),在牧區,飲食以(肉和奶)為主。
20、北方人愛吃(面食),南方人以(米飯)為主;傣家人的(竹筒飯),蒙古人的(手扒肉),新疆人愛吃(馕和羊肉);丹麥是安徒生的故鄉,主要以(肉類和奶制品)為主,泰國(樹葉包制的飯團),韓國的(石鍋拌飯和泡菜)。
21、一年有四季,分別是(春、夏、秋、冬)。有(24)個節氣,我們這里適應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大豆、花生、柑橘等)。
22、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最重要的;因素有(土壤、陽光、水、肥料)。
23、(古埃及人)利用尼羅河漲落的變化進行農業生產。他們根據河水的這種變化,把一年分為(12)個月,把一年定為(365)天,編制出古代的(太陽歷)。我們現在沿用的公歷,就是從這種歷法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