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總復習資料(北師大版)
24、(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偉大工程,它是世界古建筑的奇跡,同時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5、(都江堰)位于岷江的中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25、古代新疆人為了保存和運送天山融化的雪水,發明修建了(坎兒井)。
26、(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7、我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有(大米、生豬、蘋果|)等。
28、我知道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詩人(屈原)。
29、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上的五色土體現了我們祖先對(土地)的崇拜。
二、簡答
1、什么叫需要?什么叫基本需要?需要就是人們的要求。人們的需要有很多,其中有些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被稱為基本需要。
2、你知道每天吃的食物是從馬里來的嗎?
答、這些豐盛的食物,有的是土地上種出來的,有的來自河湖、海洋,還有的來自家養的雞、鴨、牛、羊。
3、為什么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區域性?
答、因為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所需要的土壤、氣候等條件是不相同的,所以人們要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選種適宜的農作物,由此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產。
4、對于農作物的生長,那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答、土壤、溫度、濕度、氣候等。
5、你知道那些農作物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哪些是從異國他鄉引進來的?
答、我國自古就有的:小麥、蘋果、大豆、甘蔗。異國引進:花生、玉米。
6、說說人們農業生產方式是怎樣變化的?
答:從用牛耕地到用拖拉機耕地;從用鐮刀收割到用聯合收割機收割。
7、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答:四川的都江堰、新疆的坎兒井。
8、列舉科學技術改變農業的例子。
(1)無土栽培不僅可以加快植物生長,還可以節約大量的耕地。
(2)溫室技術的推廣豐富著人們的餐桌。
(3)水產養殖已經擺脫了單純的捕撈模式,發展成為養殖業,被稱為“水上放牧”。
(4)規模養鴨、養鵝可以生產更多優質的禽、蛋。
(5)現代化飼養場用科學方法喂養牲畜,提供更多畜產品。
9、你知道我國都出口哪些農產品嗎?
答:有豬肉、米、棉花、蘋果等。
10、你知道我國都進口那些農產品,是從哪里進口的?
答:從巴拿馬進口香蕉可可、咖啡;從倫敦進口牛;從堪培拉進口羊。
11、我們沿用的公歷是怎么發展而來的?
答:古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漲落變化進行農業生產。他們根據河水的這幾種變化,把一年分為12個月,把一年定為365天,編制出古代的太陽歷。我們現在沿用的公歷,就是從這種歷法發展而來的。
12、星期是怎么發明的?古巴比倫人在兩河流域挖渠灌溉,發展農業。他們把每個月分為四個星期,以七天為一個星期。
13、你知道那些節日與農業生產有關?(1)漢族:春節、端午、中秋。(2)少數民族:藏族的“洛薩爾”(藏歷新年)預祝風調雨順、彝族、白族的火把節祝愿五谷豐登。(3)外國:北美的感恩節感謝大自然的賜予、日本過年“打年糕“祈盼來年更好的收成。
14、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答: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土壤等地理環境不同,生產出的農產品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
15、丹麥是安徒生的故鄉,肉類和奶制品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