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動態的思想品德
作者:廖珍英
基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既強調課的“動態生成”,又要求有教學方案的預設。新編的教科書設計了形式眾多的活動,目的是使教科書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因此,“活動”成為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教學形式,而學生的“活動”,最容易生成新的問題。為此,本文在“動態生成”教學觀念的指導下,以廣東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為例,探究“動態生成”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預設目標與“多維并舉”的生成目標的和諧統一
通常所說的“教學目標”,指的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所確定的本節課預期要達到的目標,可稱之為預期性教學目標。“而生成性教學目標主要是指在師生互動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新目標。”完整的教學目標應是預期性目標與生成性目標的和諧統一。因為生成性目標來源于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來源于學生創造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在積極思維的基礎上提出的,所以它往往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與預期目標相比,更具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時思路可以是:師生互動一產生與預期目標不同的問題——提出新目標——產生新問題一尋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標。這樣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而教師也在“動態生成”的教學中獲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獲得專業的成長與提高。
二、教材文本的分析與處理——進行結構重組、拓寬教學視野
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編的粵版思想品德教科書按課程標準有關規定,“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以生活主題模塊的編寫方式,統籌設計教科書結構”。也就是說,它不是按學科知識的系統,而是按生活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矛盾為主線,把心理、道德、法律、國情的內容,依據其內在關系整合為一個整體。因此,教材內容具有開放性,這給教師教學設計留出了更大的自由空間。教師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必須對教材文本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進行調整和重組,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使教科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重要文本。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調”、“開”、“拓”等方法進行結構重組,使教學內容活起來。
“調”是指“調整”,即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當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能力、動機、態度等方面的差異,根據這些差異調整教材內容與順序,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契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最大潛能。“開”指開發本土知識。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有著豐厚的文化,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本土知識。而本土知識以其“近、熟、親”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本土知識應被開發出來作為思想品德課的一項重要教學資源。“拓”指拓寬、拓展,即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對文本進行再創造,找到發展學生的價值點,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發表看法,抒發情感,激發想象,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內容“走進”學生,讓學生“走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