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發現
一、 我發現
生活中的科學大家談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了解歷史上一些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的經過;
2. 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 教學生初步學會發現科學并運用科學。
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本備課系統提供的一些科學發明的故事《廢物妙用》《新式火藥的發明》,和科學小常識《巧除微波爐異味》等;
2. 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故事、收集生活中的科學小常識,設計成知識卡片。
教學過程
1. 呈現本備課系統提供的科學發明的故事《廢物妙用》《新式火藥的發明》等,學生就這些人物故事和發明創造的故事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呈現本備課系統提供的科學小常識,如《巧除微波爐異味》等,學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科學小常識進行交流,交流后將這些知識卡片征集起來,作為研究的起點。
二、 我也做研究
研究是什么
我想研究的問題(將下面的問題制作成卡片形式,后面留下空,讓學生添加,每個卡片都可以單獨下載)
教學過程:
教師根據提供的問題,讓學生繼續增添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整理出來,讓學生分組或者學生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條件,選擇一兩個問題開展研究。
研究時,小組要根據具體問題,首先討論,研究方法,小組分工,包括請哪位家長或者老師幫忙,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每個學生或者學生小組要準備一個小本子,隨時記下研究現象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教師在引導的基礎上總結研究方法。
出示研究方法(制作)
1.選擇感興趣而又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2.定計劃,分工合作。
3.觀察記錄,準備記錄本。
4.查詢資料,選擇合適的書,學習如何上網查資料
不倒翁為什么不倒
通過研究不倒翁不倒的原理,讓學生學習掌握觀察——比較——實驗的基本方法,培養科學精神;顒舆^程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1.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讓不倒翁不倒呢?讓學生自己玩一玩不倒翁。
2.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
3.拆開玩具看不倒翁不倒的真正原因。
4.小組合作,學生動手做不倒翁。通過比較、實驗研究,制作既不倒、又能搖動時間長的不倒翁。
1. 不倒翁的原理2. 制作既不倒,又擺動時間長的不倒翁
研究方法 研究記錄
觀察
比較研究
實驗過程
蝸牛的生活習性
一、 研究的問題
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怎么吃?蝸牛喜歡呆在干燥的還是潮濕的地方?蝸牛生活在水里嗎?蝸牛怕教室里太吵嗎?
二、 研究人員的組織、分工方式
學生組成了四個小組:
1. 研究蝸牛對光的反應的“光小組”;
2. 探究蝸牛對食物的喜好以及如何吃東西的“食物組”;
3. 探究蝸牛聽覺的“聽覺組”;
4. 探究蝸牛喜歡干燥還是潮濕的環境的“干濕組”。
教學提示:教師將題目列出后,學生自愿選擇研究的題目,然后根據學生的選擇分為四個小組。各小組明確目標后,討論研究的方法,并各自制定研究的步驟,繪制研究記錄表,然后分頭研究,一定要做好研究記錄。如果本地或者當時的季節難以找到蝸牛,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研究其他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