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
3、讓同學通過擺學具來對小兔與蘿卜,小豬與蘋果進行比較,說一說什么與什么"同樣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說說用什么方法進行比較。再小組合作,找出主題圖中的其他物品的比較結果。
4、做一做中兩題都是通過擺學具來比較多少的,方法可以是一一對應,用數數的方法,也可以憑直覺比較。兩個同學互相說說你的比我"多"也就是我的比你"少"。
5、練習一中第 1 題是直觀的一一對應方法比較,第 2 題排列不是一一對應,頭尾對齊,讓學生說出疏密不同,排得疏的公雞少,排得密的鴨子多。可以用多種方法比較。第 3 題不對應比較,可以從第 2 排的 2 個蛋糕比 1 個蛋糕多的方法。第 4 題比較方法也是多種的,讓學生反饋多種思考方法。
6、讓學生會用今天學到的比較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比比身邊的實物。
二、比長短、高矮
【教材分析】
"遠近"、"長短"、"高矮"、"厚薄"都屬于物體長度問題。只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習慣把水平放置的物體的長度叫"長短",把豎著放的物體叫"高矮"。因此教材把這部分內容排在一起教學。教材呈現的情境是兩個小朋友比紙條的長短,用一端對齊比較另一端的長短。還有把鉛筆底端戳在桌面上進行比較。做一做中有兩人比手臂的長短,比手指、比繩子的長短。引導學生自由選取物品進行比較,比高矮的內容都是通過比身高的活動讓學生感知"高矮"的含義。做一做的排隊滲透了相對性的數學思想。教材為這部分內容配置了練習一中的第 5-9 題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物體之間有長短的關系,通過觀察、操作,學會比較長短、高矮的方法。
2、通過比較身邊實物的實踐活動,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建議】
1、本節p9-10 的內容和練習一的5道題可以分2課時完成。
2、首先感知物體有長短之分。學生分小組,教師提供各種學具(如尺子、鉛筆、紙條、小棒等),讓學生觀察兩件或多件同類長短明顯的學具,說出哪個"長"哪個"短"。
3、通過合作操作的數學活動,體驗比較方法。先看一看情境圖怎樣比,自己用學具做一做,利用教室里的實物進行較多的比較活動。體會直接比較和間接比較的方法。
4、感知高矮。教師可以制作高樓與低層平房和高樹與矮樹的情景圖。讓學生觀察發現房子有高矮、樹有高矮。由學生舉出平時見過的高矮實例,問:什么與什么比?誰高?誰矮?你怎么知道?
5、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學會比較方法。教師可在講臺地面上擺一塊厚木板,叫兩個學生上去演示。一個站在地面上,一個站在木板上,講臺桌把學生的下身遮住,讓學生說出誰高誰矮,再讓這兩個學生掉換位置,然后說出誰高誰矮(要有明顯的相反結果)。給學生產生懸念,最后二位學生站在同一平面比較,學生說出比較結果。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高矮結果的不同是什么原因。以此使學生理解比高矮時要站在同一個平面上,身子要直。
6、學生分小組排隊活動,感悟高矮的相對性。
7、練習一有關練習題說明。第5題可以用物品占格子的多少來比較。第6題,蛇與鱷魚首尾相對,而蛇是彎曲的(長)。聯系實際問題,兩條道路起點和終點相同,領會中間是曲線的道路長的結論。第8題摸高活動可以是動態跳起來(做記號),也可以是靜態的,讓學生做一做。第9題的(1)糾正不正確的比較方法,(2)是由尺子或繩子比較不能直接比較的兩個物體的長度,(3)先猜一猜,強調比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