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
8、做游戲,綜合比較"長短"、"高矮"的方法。分小組自由活動,比較身邊的實物。教師可以提供三個或三個以上同類學具進行小組操作,互相比較,讓學生說出誰與誰比,怎樣比,結果呢?再與第三個比,結果呢?滲透相對性。師問:你是高還是矮?引導學生說與誰比是高,與誰比是矮,你能使自己變高嗎?(站在矮的旁邊比就高了,滲透可變性)。
9、教學過程設計可分為"初步感知--直觀比較--操作練習--發展新知"幾個層次來教學。
【本單元教學總體設想】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提供學生學習活動的個例材料,需要教師實踐,豐富、完善教學內容。如教材出示的比身高情境圖,高矮不明顯,不利于學生感知"高矮"。做一做中的排隊,因學生身高差異不大,內容也欠豐富。需要教師利用這個空間,搜集信息資源來補充。
2、尊重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地探究數學。在學生對"多少"、"長短"、"高矮"有初步感知后,對比較方法和相對性缺乏認識。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應精心創設有效而有趣的活動情境,促使他們主動地合作操作,探究比較方法,體驗過程。
3、在活動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本單元的知識融貫于學生身邊的生活,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猜想、觀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構建數學模型,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內容可分兩大部分:5 以內的數的認識,5以內數的加減法。教學安排是先1-5的加減法,然后教學0的認識和加減法。知識結構表如下: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數感和符合感的最基礎的知識。認數與加減計算穿插進行,適當結合。有利于學生掌握數的概念,分散寫數的難點,也有利于掌握 5 以內的加減計算。教材適當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知識。(p14-p15 看圖數數時,先要對實物進行分類,把每一類看作一個集合,集合中的每一個元素分別同自然數一一對應。又如 p17 猴子、梨、桃子、香蕉的對應排列成象形條形統計圖)。教材還將數和圖形適當聯系。如 p15 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以及后面的圓等,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圖形的特征。教學材料的選取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呈現方式是設置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便于兒童在具體的事物情境中,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體驗過程,抽象出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新課標中的對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在本單元已經得以體現。下面分小節談。
一、1-5 的認識
【教材分析】
主要教學內容有:1-5的基數含義、認讀寫、數的順序、比大小、序數的含義、數的組成。將一個個知識點以較形象的標題單列出來。如p15 的野生動物園主題圖,讓學生經歷數具體的人和物的過程抽象出數,突出基數含義的領悟,便于認讀。p16 在計算器上撥珠和點子圖,讓學生領會從 2 開始,每一個數都是在前一個數的基礎上加1得到,理解數的順序。p17 以"比大小"為標題,先用一一對應排列出猴子和三種水果進行比較,引出關系符合"="">"和"<"。p18 的"第幾",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序數含義。p19 以"幾和幾"為標題教學數的組成。通過老師和兩個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擺小花活動學習 4 以內各數的組成,再小組合作探索5的組成以及規律。p21 的練習二是配合這部分內容而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