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
師:這說明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評析:畫角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自學課本明確正確的方法,通過小組討論教師釋疑建構,以培養學生認真看書的習慣和初步的自學能力。】
4.做活動角
師:這其中有什么奧秘呢?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就知道了。
(1)學生獨立用兩根紙條和一個圖釘做一個活動角。
(2)將你做的活動角變大一些?能變小一些嗎?
(3)小組討論: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4)引導歸納:角的大小與兩邊是不是*近有關,角的兩邊*得越遠,角就越大。
【評析:創作活動角,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操作空間,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獨立中思考,在交流中學習。】三.小結.深化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深化拓展
(1)做第114頁練習第2題(數一數,下面的圖形有幾個角)
(2)一個長方形如果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并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答案。
【評析:從數角到剪角,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課后作業:數一數機器人中共有幾個角?
【總評】:
一 .知識教學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1.從生活中引入“角”,從操作中感知角。新教學課程標準提倡: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體會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接知如接枝。”本節課通過同學自己畫的“機器人”的手引入角,再例舉生活中實物的角,在老師提供的實物中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然后把沒有角的物體變成有角的物體等,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這樣的設計符合的學生認知規律。
2.從實物中抽象角,從辨析中理解角。低年級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與幾何圖形抽象概括性存在差異,在擺角.折角的過程,教師通過讓學生把沒角的物體變成有角的物體,并把實物粘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用粉筆描繪出角的形狀,移開實物,得到數學中的“角”。使學生經歷將“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數學中角”的過程,非常精彩,有創意。在畫角的過程中,通過小組交流角的畫法,引發認知沖突:先畫邊還是先畫角?展開討論。教師加以適時點撥與激勵,又通過教材的雙向交流,使學生獲得知識與啟發,達成共識。完成了“物――形”的抽象過渡。充分遵循了(從)感知→(建立)表象→(到)概念的認知規律。
二.教師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發展智能。做活動角時,教師創設操作――演示――討論――匯報――結論等一系列活動,從前面靜態的角過渡到動態的角。使學生領悟到:角的兩邊*得越近角就越小,離得越遠角就越大。從而為學生在以后學習中做了很好的鋪墊。在探索中內化了角的本質屬性,在交流中揭示學生內部心智語言的思維過程,注重了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在拓展中激發興致,獲得體驗。通過數圖形的角到長方形剪去一角還剩幾角?要求逐步提高,課堂上學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興奮得歡呼鵲躍。教師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操作空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