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師范附小 趙偉
一.教學設計背景: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節內容。在學習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是有了這些已有知識和感性經驗作基礎,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設計了諸多放手讓學生在操作中做數學的環節,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眼看、耳聽、手動、腦想、口說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
二.設計理念: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充滿生命力的過程。于是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整節課上,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都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地動了起來,課堂真正地活了起來。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情景和親歷操作活動來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一個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的方法。
2。通過觀察實物并從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3。通過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對角有些感性認識,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角
4。讓學生知道畫一個角的方法: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5。知道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四.教學重、難點:
畫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五.教學準備:
師: 4根同樣長的小棒,三角板,為每生備一張圓紙片,投影儀
生:厘米尺,練習紙
六。教學設計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出示一三角板)
同學們,我手中拿著什么?
(生述:三角板)
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
(因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個角)
那它的三個角在哪兒呢?誰能指出來?
(生指三角板上角的頂點)
師:我把你指的這個地方畫在黑板上(師畫一圓點),你是說這是三角板上的一個角,對嗎?
(生述)
大家覺得這是不是一個角呢?(不是)那這是什么呢?
(生述:這是一個點)
那你們覺得三角板上的“角”是什么樣子的呀?誰愿上講臺給大家畫一畫?
(生畫后師描述)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角的初步認識” (板書)
(二)認識實物中的角
(1)從實物中找角
(教師課件出示鬧鐘、切開的西瓜,三角板)
提問:大家看這些物體上有角嗎?
生答。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看看這些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