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厘米和米教案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數(shù)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厘米和米本課初備
課時
共5 課時,本課第4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重點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米課前準備: 米尺,1米和3米長的繩子各一根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量比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單位。 2、量一量,我們的課本大約長( )厘米,寬(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較短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厘米作單位,但要量教室、操場這些較大的物體,還用厘米作單位,這就麻煩了,這時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一米(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1、認識長度單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紹:這就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 (2)請學生將1米長的繩子拉直,試著用兩只手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再用1米長的繩子量一量課桌的長、自己的身高、以及鉛筆的長度,進一步加深1米的實際長度。 (3)出示米尺,觀察刻度。 數(shù)一數(shù)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問:1米是多少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說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第1題量一量。 (2)請學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注意在量的時候:應(yīng)從物體的端點開始,一直量到另一個端點,尺子要擺平,這樣才能量出長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長度。 (4)出示第2題,先估計,再測量。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1。學生張開雙臂,比劃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學生自己填寫。 3、 完成“想想做做”3。學生填寫,教師提醒看清單位名稱。 4、 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組完成下面的活動。 (2)提醒注意測量的方法。 5、 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說明原因。 (2)提問“如果這輛車高5米,能通過嗎?為什么?如果一座橋高3米,而一艘輪船高4米,能順利通過嗎?為什么? 四、課堂小結(jié)。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長度單位?它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用米做單位?板書設(shè)計: 認識米練習設(shè)計: 1.( )是比厘米大的單位。 2.量比較長的物體時,通常用( )做單位。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400厘米=( )米 9米=( )厘米教后記: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數(shù)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厘米和米本課初備
課時
共5 課時,本課第5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通過對常用尺的認識以及一系列的測量活動,使學生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初步感知長方形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觀念和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重點難點: 量物體課前準備: 學生尺一把、一張長方形紙、一把常見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學過程: 一、認識各種各樣的尺。 1、請學生介紹一下課前準備的尺。 2、著重介紹學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認識自己身上的尺。 1、提問: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長,你覺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學生分組合作測量,再匯報測量結(jié)果。 3、介紹:根據(jù)所測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長度,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老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 三、用學生尺量。 1、用學生尺量一量一張長方形紙。 (1)學生量一量,并填在書上。在量時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饋測量的數(shù)據(jù) (3)組織討論:通過測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 (4)小結(jié)。 2、這張長方形紙任意折一次,再打開,用學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約有多少厘米?學生量好,匯報各自測量的結(jié)果。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怎樣折?折痕最長?大約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這么一張長方形紙,如果用米尺或卷尺來量方便嗎?為什么? 說明:根據(jù)所要測量的物體的大小,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四、想辦法量。 1、 學校的籃球場很大,如果要測量出它的長,你覺得用哪種尺量比較好?為什么? 2、 如果給你一根3米長的繩子,你會用繩子量籃球場的長度嗎? 小組討論:具體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場去測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運用所學的知識,認識的測量工具,還可以量出球場上哪些線段的長度? 五、全課總結(jié)。板書設(shè)計: 量一量練習設(shè)計: 教后記:參加備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