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教學設計(精選3篇)
《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一課時(第67、7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學生活動,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物體。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具準備
學生喜歡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用學生喜愛的游戲入手,創設情境
1. 播放有多種動物叫聲的vcd,請學生猜一猜都有動物(如孔雀、恐龍、獅子等),同時問:“你是怎樣猜出這些可愛的動物的?”(學生回答說是根據動物的聲音。)
2. 出示幾張動物卡片,遮住動物的一部分,又請學生是什么動物?
3. 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動物的紙片,問學生是怎樣猜出來的?
4. 生:我看見大象的長鼻子;我看見老鼠的尾巴;我看見駱駝的駝峰……
師:你們看見了動物的不同形狀,有正面的、側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們就玩一玩,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課題)
二、引導探索,體驗不同位置觀察到的不同的物體形狀
1. 師:請同學拿出汽車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組內的同學互相玩耍,并說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車的形狀。
小組匯報:看到的是什么形狀?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車門和車輪;我看到的是它的車燈;我看到的是它的車尾。
2. 畫學生看到的汽車形狀。師:咱們來一個畫畫比賽,看誰能把自己看到汽車的形狀簡單而又比較準確的畫出來。(小組活動)
3. 展示圖畫。請每組小組長把本組的畫收集到一起,并貼在黑板上。
師:請小朋友來介紹自己的畫,講講畫出來的形狀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為什么汽車有這么多不同形狀?
生:因為我是從側面看的;因為我是從正面看的;因為我是從后面看的……
師:原來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車形狀也不同。
4. 師:請學生交換位置,再觀察,說說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車的形狀。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車門和車輪;我看到的是它的車燈;我看到的是它的車尾。(讓學生回原位。)
5. 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玩具(每組一個)放在桌上,坐在現在的位置上觀察玩具的形狀并把它畫出來。(全班交流,介紹畫出來的形狀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應用拓展
1.找朋友。請小組每一個成員將自己的數學書合在一起,擺放在桌上,再請每一個同學從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紹看到書的形狀。老師同時出示圖片請學生判斷。
2.連線游戲。教科書第70頁第一題,請學生仔細觀察從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車形狀。
四、小結評價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出示卡片)所以在我們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這里面有我們許多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生活。
《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觀察物體。這個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學會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2、能力目標: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本課的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
四、說教法、學法
發現法:教學時,教師用攝像頭演示從各個角度觀察最多可以觀察到三個面。再次引導觀察發現。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時,設計讓每位同學把觀察到機器貓的形狀拍下來,通過動手,親身感知、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自主探究法: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如,教學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最多能看到三個面時,引導學生觀察驗證,小組討論填寫觀 察 記 錄 表,得出結論,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
觀察法:例1觀察物體教學中的觀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例1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玩具狗,畫小狗,再觀察其他同學畫的小狗,觀察結束后組織討論,同一只小狗為什么同學們畫出來的形狀不同。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五、說教具學具
《盲人摸象》課件、玩具狗等。
六、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主要由三個環節來完成
。ㄒ唬﹦撛O情境,激趣感知:
1.講故事:從前,有四個盲人,他們從來沒看見過大象。有一天,這四個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身邊,第一個人摸到了大象的四條腿,說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說道:大象像一堵墻。第三個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說道:大象像一條繩子。最后一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說道:大象像一把大扇子。
2.提問:這四個人摸到的大象的樣子為什么會不一樣呢?
3.全班匯報交流。生:他們摸得地方不同,所以摸到的大象的樣子也就不同。生:他們都只摸到了大象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他們都不能完整地說出大象的樣子。……
4.引入新課:由于每個人摸到的位置不同,對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么如果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物體又是什么樣呢?這節課共同探討一下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
。ㄇ榫耙,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知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觀察同一物體。
。1)定位觀察
提出要求:請組長把玩具狗放在桌子的中間,頭對準1號同學。
組織學生分組觀察:你看到的玩具狗是什么樣子的?把看到的樣子用筆畫出來,畫完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組織匯報交流。
小結:雖然觀察的是同一物體,由于每個人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結果也不同。
。ㄍㄟ^定位觀察、表述看到的物體的樣子等活動,體驗觀察物體的方法。)
(2)、換位觀察
請學生按順時針的方向換位觀察物體,請學生說說:你們現在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狀和剛才一樣嗎?你形狀看到了玩具狗的哪一面?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一個玩具狗,為什么我們看到的形狀卻不一樣呢?組織各小組同學討論。
然后反饋匯報結果。最后引導小結:因為這三個同學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狀就不一樣了。
。ㄍㄟ^換位觀察,加深了學生自身的感受,使他們親身體驗到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體的樣子是不同的。)
(3)、全面觀察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面觀察,這時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全面去觀察這個玩具狗,并引導總結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必須全面地去觀察。
游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
游戲規則:聽清楚老師說哪個小組要看玩具狗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應該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這一面,就馬上跑到相應的位置。
通過從不同位置對玩具狗進行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使同學們明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W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主動地進行實際的觀察、比較,體會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并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進一步地完成這節課的教學要求。)
2、觀察不同的物體
請同學們拿出你帶來的玩具放在桌子中間,并把玩具正面對著1號同學。
。1)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通過學生觀察自己喜愛的物體,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發現,從而驗證了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結論。)
。2)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ㄈ⿲哟尉毩,應用拓展
1、教材第67頁的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圖。
(2)組織學生觀察判斷。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想一想這些圖分別是誰看到的,是誰看到的就在下面標出他的名字。
(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體驗觀察物體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2、教材67頁的“做一做”。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67頁,這本數學書的側面、正面、后面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請你連一連。
3、總結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七、說誘思探究及新課改的體現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弘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使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于這一指導思想,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觀察物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學會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2、能力目標: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能結合具體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
課前準備:《盲人摸象》課件、玩具狗等。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
創
設
情
景
1.講故事:從前,有四個盲人,他們從來沒看見過大象。有一天,這四個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身邊,第一個人摸到了大象的四條腿,說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說道:大象像一堵墻。第三個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說道:大象像一條繩子。最后一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說道:大象像一把大扇子。
2.提問:這四個人摸到的大象的樣子為什么會不一樣呢?
3.全班匯報交流。
4.引入新課:由于每個人摸到的位置不同,對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么如果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物體又是什么樣呢?這節課共同探討一下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
生:他們摸得地方不同,所以摸到的大象的樣子也就不同。生:他們都只摸到了大象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他們都不能完整地說出大象的樣子!
情景引入,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知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探
究
體
驗
探
究
體
驗
1、觀察同一物體。
。1)定位觀察
提出要求:請組長把玩具狗放在桌子的中間,頭對準1號同學。
組織學生分組觀察:你看到的玩具狗是什么樣子的?把看到的樣子用筆畫出來,畫完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組織匯報交流。
小結:雖然觀察的是同一物體,由于每個人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結果也不同。
。2)、換位觀察
請學生按順時針的方向換位觀察物體,請學生說說:你們現在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狀和剛才一樣嗎?你形狀看到了玩具狗的哪一面?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一個玩具狗,為什么我們看到的形狀卻不一樣呢?組織各小組同學討論。
然后反饋匯報結果。最后引導小結:因為這三個同學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狀就不一樣了。
。3)、全面觀察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面觀察,并引導總結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必須全面地去觀察。
游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
游戲規則:聽清楚老師說哪個小組要看玩具狗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應該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這一面,就馬上跑到相應的位置。
通過從不同位置對玩具狗進行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使同學們明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2、觀察不同的物體
請同學們拿出你帶來的玩具放在桌子中間,并把玩具正面對著1號同學。
。1)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2)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分組觀察,并在組內交流自己看到的玩具狗的樣子。
學生換位觀察,并自由交流自己看到的玩具狗的樣子。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全面去觀察這個玩具狗
通過定位觀察、表述看到的物體的樣子等活動,體驗觀察物體的方法。
通過換位觀察,加深了學生自身的感受,使他們親身體驗到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體的樣子是不同的。
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進行實際的觀察、比較,體會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并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通過學生觀察自己喜愛的物體,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發現,從而驗證了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結論。
實
踐
應
用
1、教材第67頁的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圖。
(2)組織學生觀察判斷。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想一想這些圖分別是誰看到的,是誰看到的就在下面標出他的名字。
(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體驗觀察物體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2、教材67頁的“做一做”。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67頁,這本數學書的側面、正面、后面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請你連一連。
3、總結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學生觀察情景圖,并在書上的三個圖片下面標明是誰看到的。
學生進行交流。
學生在自己書本上直接完成。
學生交流自己的判斷結果。
學生獨立觀察、思考。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同學體驗觀察物體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
課后活動:
板書設計:
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
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課堂教學反思報告單
教學成功之處
教學遺憾之處
最想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