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統計》教學設計(精選2篇)
《第七單元-統計》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本單元教學扇形統計圖,眾數與中位數。
在前幾冊教材中教學了條形圖和折線圖,學生初步了解這些統計圖的特點,能夠有選擇地使用。扇形統計圖與條形、折線圖不同,它反映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表達各部分占總數的百分之幾。因此,教學扇形統計圖,使呈現統計數據的形式更多樣了。
眾數與中位數是常用的統計量。在許多場合,平均數不能確切地反映一組數據的基本情況,經常使用眾數或中位數來顯示。因此,教學眾數與中位數能提高數據分析的能力。
全單元編排4道例題、兩個練習,把內容分成兩段。
例1和練習十五,教學扇形統計圖;
例2~例4和練習十六,教學統計量。例2講眾數,例3、例4講中位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能聯系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對扇形統計圖提供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體會扇形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
2、使學生通過具體的實例,初步理解眾數與中位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眾數與中位數;能解釋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實際意義,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征,體會不同統計量的特點。
3、使學生在認識扇形統計圖以及初步理解眾數、中位數的過程中,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判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4、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眾數與中位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眾數與中位數;能解釋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實際意義,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征,體會不同統計量的特點。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認識扇形統計圖以及初步理解眾數、中位數的過程中,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判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課時安排:
統計 3課時
第 1 課時
教學內容
課題:扇形統計圖
教科書第76-77頁例1和“練一練”,練習十五各題
課型
新授
本單元教時數: 3 本教時為第1 教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能聯系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對扇形統計圖提供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體會扇形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
2、使學生在認識扇形統計圖的過程中,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判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對扇形統計圖提供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征,體會不同統計量的特點。
教學準備
光盤課件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復習引新
1、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統計圖?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這些統計圖?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另一種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板書課題:扇形統計圖)
學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1、課件展示在報刊、雜志、網絡等媒體上出現的扇形統計圖。
2、出示例1:我國陸地地形分布情況統計圖
你能從下面的統計圖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組內交流、分析。
大組匯報、相互評價
在學生分析數據的同時,相機進行說明與引導。可以追問是怎樣從圖中看出這些信息的、是怎樣比較的……
扇形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揭示:這樣的統計圖是扇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同總數量的關系。
3、用計算器計算出扇形統計圖中各類地形的面積。
說說是怎樣想的?
從統計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這樣的信息從扇形統計圖中能知道嗎?
學生看圖思考
小組內充分交流
相互補充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交流、匯報
三、鞏固練習
1、 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說說從統計圖中你能知道什么?
獨立解答前兩個問題。
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進行解答。
2、 指導完成“練一練”第2題
觀察統計圖,說說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級進行交流。
3、練習十五第1題
說出小華家兩天消費的各類食物所占的百分比。
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較合理。
4、練習十五第2題
先觀察拼盤圖,并根據花生米大約占了干果拼盤的20%進行估計。
5、練習十五第3題
根據統計圖,你能知道些什么?
用計算器計算,并填寫統計表。
根據統計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6、再次出示在報刊、雜志、網絡等媒體上出現的扇形統計圖。
你能從圖中讀出什么?
今后你會怎么去做?
討論交流
觀察、思考
學生觀察思考
大組討論交流
大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
學生各抒己見
四、評價延伸
誰愿意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們的收獲是什么?還有哪些疑問?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統計自己家里一個月的消費支出情況并進行分析嗎?
評價總結
板書
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同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課后感受
第 2 課時
教學內容
課題:認識眾數
教科書第79頁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1題
課型
新授
本單元教時數: 3 本教時為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初步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眾數,能解釋平均數和眾數的實際意義,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征。
2、使學生在初步理解眾數的過程中,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判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眾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眾數的求法,根據眾數作出合理的分析與解釋。
教學準備
光盤課件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復習鋪墊 揭示課題
1、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平均數”,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到平均數嗎?
2、 解決問題
氣象小組的同學測量一天的氣溫。在某天6個時刻測得氣溫分別是12℃、15℃、20℃、32℃、24℃、18℃。你知道這天平均氣溫是多少℃嗎?(先估計,再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你是怎樣想的?
3、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另一種數。(板書課題:認識眾數)
學生回答
列式解答
說說怎樣估算
二、自主探究 分析問題
1、 出示例2的一組原始數據
從這組數據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讓學生依次回答“做實驗的9人,發芽多少粒的人數最多,有幾人”
2、介紹眾數的意義及其求法。
啟發學生思考:眾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平均數的意義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義?
算一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是多少?
3、討論:是用眾數表示生物組同學做發芽試驗的整體水平合適一些,還是用平均數表示合適一些?
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觀察、思考
學生回答
小組討論
大組交流
三、鞏固練習
拓展延伸
3、 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找出這組年齡的眾數。
鼓勵學生自己說出是怎樣想的。
4、 指導完成“練一練”第2題
觀察表格,回答問題
思考:這家鞋店銷售的各種尺碼的男式皮鞋中,眾數是哪種尺碼?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銷售了48雙,它的銷量最大,說明在所有關于尺碼的數據中,“25.5cm”出現的次數最多,所以“25.5厘米”是關于尺碼的所有數據的眾數。
3、練習十六第1題
學生分別算出兩組數據的眾數和平均數。
說明眾數和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討論:哪組身高的眾數更具有代表性?
明確:同樣個數的數據中,眾數出現的次數越多,這個眾數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舉例說明眾數和平均數的含義嗎?
學生舉例,相互評價
討論交流
觀察、思考
大組討論交流
計算
討論交流
學生舉例
四、自主評價
誰愿意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學習哪些知識?你們的收獲是什么?還有哪些疑問?你能把今天所學到的知識介紹給家長嗎?
評價總結
板書
認識眾數
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
課后感受
第 3 課時
教學內容
課題:認識中位數
教科書第80-81頁例3、例4,“練一練”,練習十六第2、3題。
課型
新授
本單元教時數: 3 本教時為第 3 教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初步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中位數,能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特征。
2、使學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據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作用,感受與同學交流的意義和樂趣,發展統計觀念。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征。
教學準備
光盤課件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創設情境
促進思考
1、 出示例3:四年級一班9個男生1分鐘跳繩成績記錄單。
觀察數據,說說你對這組數據的看法。
2、討論:你認為7號男生的成績在這組同學中處于什么位置?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能想到哪些辦法?
小結:可以先算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用7號男生的成績與平均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按一定的順序把這組男生的成績重新排一排,看7號男生的成績排在第幾名。
3、師:為什么7號男生跳的下數比平均數少,成績還排在第三名?你認為用平均數代表這組男生跳繩的整體水平合適嗎?
4、師:為了更好地表示這組數據的整體特征,我們需要認識一種新的統計量——中位數。(板書課題)
學生回答
交流討論
交流討論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 你能把這組數據按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重新排一排嗎?
引導:這組數據一共有幾個?處于正中間位置的是哪個數據?“102”的前面有幾個數據?后面呢?
指出:這組數據中,正中間的一個數是102,102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師:把7號男生的成績與中位數比較,你覺得該生的成績怎么樣?
2、 你認為是用中位數表示這組數據的整體特征合適,還是用平均數表示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交流。
你知道這組數據的平均數為什么會比中位數高得多嗎?
3、 出示例4:四年級一班10個女生1分鐘跳繩成績記錄單。
你會求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嗎?試一試。
這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處于正中間位置的有幾個數據?正中間有兩個數時,中位數怎樣求呢?
討論:同中位數比,10號女生的成績怎么樣?其他女生呢?
學生按要求排一排
小組交流
大組匯報
學生試做
交流、匯報
三、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5、 指導完成“練一練”
各自求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和中位數。
討論:用哪個統計量代表這組同學家庭住房的整體水平比較合適?為什么?
思考:這組數據的平均數為什么會比中位數低得多?
明確:因為這組數據中有兩個數遠遠小于其他的數,所以造成平均數比中位數低得多。
2、指導完成練習十六第2題
分別算出八架飛機飛行時間的平均數和中位數。
討論:用哪個數據代表這八架飛機飛行時間比較合適?
小組合作完成(3),組織評價
3、練習十六第3題
分別算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討論:你認為用哪個數據代表這個公司員工3月工資的實際情況比較合適?
學生練習
思考討論
討論交流
互相評價
大組討論交流
四、自主評價
這節課你又認識了什么統計量?你認為中位數和平均數在表示一組數據整體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評價總結
板書
認識中位數
正中間的一個數是102,102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課后感受
《第七單元-統計》教學設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
2、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體驗了解統計的方法,并根據統計圖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是重點。
學會用1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統計方法是難點。
教學準備:
小黑板、動物卡片、方格紙
教學過程 :
體驗統計的方法
師 :出示4張不同的動物卡片。你想跟誰做好朋友?
探究新知
問:你最喜歡那一張動物卡片?
生 :1、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本組喜歡卡片的情況,
并說一說使用什么方法記錄的?
2、展示評比哪一個小組記得即清楚又方便?
3、加深對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1)師:小黑板出示統計表。
師生一起統計全班喜歡動物的情況。
(2)根據統計表涂成條形圖。(小組用方格紙操作教師指導)
(3) 描述、分析條形統計圖。
討論交流:
每格代表( )人。我們班喜歡( )的人數最多。
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鞏固練習
1、自己獨立完成課本95也做一做。
2、練習二十二第1題、第2題
3、升華練習
練習二十二第5題
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2、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各單位)和統計表,能提出問題。
3、通過學生身邊有趣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學會一些簡單的收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并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是重點。
進一步學會一些簡單的收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是難點。
教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
創設情景
1、讓學生仔細觀察,練習二十二1題圖,你看到了什么?
生:舉手自由口答。
2、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板書學生提出問題
a、
b、
c、
d、
在此基礎上,師生 重點解決問題
3、小黑板除數統計表、統計圖
(1) 學生在樹上獨立完成
(2) 上臺展示并回答問題
(3) 師質疑: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活應用
出示97頁2題
1、同桌觀察理解
2、獨立在書上完成
3、互相糾錯評價,教師巡視輔導。
質疑: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4、開放實踐
p97頁3題 4題
(1)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統計。
(1、2、3組做3題,4、5、6組做4題)
5、展示師生互評
全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