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學設計3
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分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只左右,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熊貓從分類上講屬于哺乳綱食肉類動物,但食性卻高度轉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大熊貓的棲息和食物:
世界上適合大熊貓生存的棲息地很少,所以,僅在中國的四川、甘肅和陜西三省才能找到大熊貓。大熊貓的領地必須有大量可吃的竹子,可以藏身和密林以及用來做巢穴的有樹洞的大冷杉樹。當然,附近還必須有理想的水源。大熊貓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找東西吃。如果有竹子吃,它們是能不動就不動。一個月里,它們在自己生活區內到過的地方僅為總面積的10%,其實大熊貓還喜歡吃肉食,但它們獵術不佳,所以吃到的往往是腐肉,即自然死亡或被其他動物殺死的尸體。
大熊貓的傳說:
藏族傳說,有四位年輕的牧羊女為從一只饑餓的豹口中救了一只大熊貓而被咬死,別的大熊貓得知此事后,決定舉行一個葬禮以紀念這四位女孩。那時,大熊貓渾身雪白,沒有一塊黑色的斑紋。為了表示對死難者的崇敬,大熊貓們戴著黑色的臂章來參加葬禮。在這感人的葬禮上,熊貓們悲傷得痛哭流涕。它們的眼淚,竟與臂章上的黑色混合在一起流淌,它們一擦,眼睛周圍被染成了黑色。它們悲痛得揪自己的耳朵,抱在一起哭泣,結果身上都出現了黑色斑紋。大熊貓們不但將這些黑色斑紋保留下來做為對四個女孩的懷念,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們記住所發生的一切。它們把這四位牧羊女變成一座四并立的山,這座山現在就矗立在四川省臥龍自然保護區附近。
關于古生物的其它資料:
據科學家研究,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約有三百萬種,但曾在地球出現過而最終滅絕了的生物則遠超此數,過去四十億年來,生物是經過不斷演化、繁衍,才形成今天千姿百態、種屬繁多的生物界。
在地球上生活過的古代生物,一部分在死后被沙泥埋藏,尸體得以在沉積的沙泥中保存下來,經過千百萬年的石化作用,生物的遺體終于變成了化石。因此,要了解生物的進化過程,最可*的證據就是從地層出土的古生物化石。
生物進化分為五個部分,即: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蕨類植物和兩棲類動物時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
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到今天,生物發展史上稱新生代,包括了地質史的第三紀和第四紀。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發生了劇烈的變動,極度繁榮的恐龍突然絕滅;海域里很多無脊椎動物如海蕾、海林檎、菊石、箭石等,亦未能夠逃脫這次巨變而遭淘汰。然而,進入新生代,一些類群如鳥類和哺乳類等卻產生了更高級的科、屬,獲得興盛發展;被子植物因種子在子房內發育,并進行雙受精作用,完全擺脫了水域環境的束縛,于是取代了裸子植物,成為植物界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