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贈劉景文》前后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的《贈劉景文》這首詩,在兩年前上過,現在已經不知道當初是怎么上的。近日,我又要來上這首詩。
我首先是鉆研教材,就是讀詩。我讀著讀著,發現了一個問題“最是橙黃橘綠時”中的“橙黃橘綠”到底是怎么回事?詩中所說的是初冬時節,難不成橙子成熟了黃了,而橘子還沒熟?這個問題,我沒有經驗,也覺得學生可能會問到這一點。我就去請教了幾位老師。
結果,大家也都不能肯定橘子到底是什么時候成熟的?是不是成熟的橘子就是綠色?說到底,幾乎所問到的老師,都忽略了這首詩中的這個問題。那怎么辦?只有查字典。當我翻起字典查時,并沒有得到答案。里面只說,橘子樹是一年常綠的,橘子多滋味甜,并沒有涉及成熟時間和果實的顏色?晌覅s從字典中發現了另一個知識點,那就是“橘子”的俗稱就是“桔子”,也就是“桔子”與“橘子”不僅讀音相同(jú),而且指的是同一種水果,只是“橘子”是書面語形式,而“桔子”是口頭語形式。而“桔”的另一個讀音則是jié,指的是另一種水果。但,這終究沒有根本解決我思考的問題,從“桔子”身上我知道了橘子成熟后是黃色的,但是不是初冬成熟的還是一個問題。于是,我又上網查資料?蛇是沒找著自己希望的答案。
可,課又在眉急,于是我就根據自己的理解上課。我以為,這里詩人可能是實寫“橘子樹”,因為橘子樹一年常綠,成為了橘子的最大特色,用這樣的特點來描寫,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既然,我不清楚橘子成熟的具體季節,那就不能跟學生瞎說,不然就誤人子弟了。而我這么說是橘子樹,也不算是什么誤人子弟,可以當作是對詩的不同理解了。就這樣,我去上課了,學生沒問,我也不敢多說,就這么簡簡單單地“橙子金黃、橘子青綠”就給過了。
可課要進入第二課時,必然要了解意境,指導朗讀必然要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可我又遇到了一個問題:蘇軾寫這首詩給劉景文是何目的?
我怎么讀詩句,還是不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手頭上的參考書中也不涉及這個內容,這讓我很是為難。但始終堅信一點,蘇軾這個大文學家不可能只寫這么一篇稍嫌幼稚清雅的小詩文。讀了一次又一次,我始終參不透其中的內涵和寓意。隱隱約約中,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這些物象應該是針對他和劉景文或是針對他們的友誼的。在這種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又一次硬著頭皮走進了第二課時的課堂。
此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環節:每個詩人寫詩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寄情于詩,或有感而發,或借物寓理,總要表達自己的情感。那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為什么要寫這樣一首詩給劉景文,展開你的想象力,猜猜他們之見有著怎樣的故事?
學生的情緒高漲,觀點也很多,主要出現了這樣觀點:
1、蘇軾跟劉景文是好朋友,可要分離了,得寫一首詩送給他,而這時正好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候,所以詩人要他記住這個時節。
2、劉景文和蘇軾都很喜歡這個豐收的季節,所以相約一定得記住這個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