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看雪》教學案例
答3:課文的第4段就是寫的雪景,你讀一讀就知道了。(教師馬上就相機指導學生讀這一段。他們讀得入情入境,讀出了雪景的美麗。)
此時,學生不光在單純地解決問題,還幫助同學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知道”的課文插圖、工具書、自然風光、風俗民情、日常生活話題、學生的家庭生活等語文的課程資源,都被他們自然的開發和利用。這其中的很多,則是我備課中始料不及的。
“老師,我有個發現”
正當孩子們因為質疑解答搶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小班長的發現一下讓全班靜靜地傾聽了。她說:“我發現,我們今天學的課文表面上看是寫老師和學生關于‘看雪’的對話,跟本組的主題是‘愛祖國’沒多大聯系,因為前幾篇課文表達的都是愛祖國的情感,如《我們成功了》、《北京》。但是,我仔細讀后面的對話‘那里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兒呢!’才發現這也是跟愛祖國有關系的。這句話是說北京的小朋友盼望著中國臺灣回歸祖國;課文中寫到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說明他們也想回歸祖國。他們都盼望祖國和平統一,難道這不是愛國嗎?”話音剛落,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聲。多么精彩的發現,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個7歲孩子之口。在這樣的事實面前,你還能不相信你的學生?你還有必要向學生們總結講解嗎?回答是否定的,給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礎教育課程專家們說的 “學生是最可利用的課堂資源”的真正含義。
“老師,我想說!”
是呀,學生想說的話好多好多,學生想表達的思想無數無數。有的說:“我也想去中國臺灣看看他們那兒的美麗風景。”有的說:“我愿讓中國臺灣小朋友到深圳來作客,我給他們當導游。”有的說:“中國臺灣能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那該有多好!到時我就可以到中國臺灣去旅游啦!”……這一節課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但孩子們還有好多話沒有說給老師聽,他們還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學交流。他們一直圍著我說個不停,一直擁到辦公室門口,等下一節課的鈴聲響起,孩子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從此以后,學生在我面前無拘無束,課堂上的思維更是活躍流暢,他們總是舉起手“老師,我想說!” “老師,我想說!”
【教學反思】
上完課,勞苦和疲憊九霄云外,驚訝和欣喜讓我激動不已。我真佩服這些孩子,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會發現,會表達。而作為老師,關注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學會欣賞他們的言行,學會領悟他們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學生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而語文課程是隨“具體的兒童”來的,它將 “具體的兒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關注“具體的兒童”的人才會有真正的課程意識。那就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在開發的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因為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如果教師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緒,學會傾聽,學會發現,學會激勵,學會鼓舞,學會組織,學會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自己獨特的體驗方式建構知識,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么,他們的求知欲望、表達熱情讓你吃驚,他們發揮出的巨大的潛能令你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