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酸的和甜的
生:是的。
師:這位小朋友看圖看得真仔細,是動著腦子看圖!
……
評析:一個全面性、開放性的課堂提問,激起了學生的情感波濤,學生們各抒己見。在這個過程中,很顯然地,老師非常注重對學生多元化理解的引導和肯定,尊重學生獨創的見解。學生們說得不是都很有道理嗎?有些恐怕都是老師所意想不到的吧!
(二)
(充分的朗讀課文后,學生情緒很高)
師:小朋友,你想對這些小動物說些什么嗎?
生:狐貍,你真是夠狡猾的!
生:狐貍,我才不信你的話呢!
生:小猴哥哥,我要向你多學習,多嘗試!
生:小松鼠呀,你就在大樹上,這么方便,怎么不摘顆葡萄嘗嘗呢?真不應該!
生:猴哥,好樣的!葡萄真是酸得很,也要試了才知道呀!
生:小松鼠小兔子呀,光聽不試怎么行,更何況是狐貍的話呢?
生:松鼠啊松鼠,你怎么這么笨啊,狐貍的話你也能信?還到處傳播!
生:小白兔呀,你為什么就不學學猴哥呢?
師:意思差不多的就不說了,意思不一樣的還有嗎?
生:狐貍大哥,你是不是在拖延時間啊,小松鼠、小兔子看不出來,我可看得出來噢!
……
評析:類似于這樣的課文的寓意揭示,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用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方式進行展開。不一定非得讓學生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這樣過于生硬的寓意揭示是不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的,而且,原本高漲的課堂氣氛也很容易滑向低谷。然而,讓學生說說你想和這些小動物說些什么的時候,一年級學生就很容易受到激發,變得有話可說,課堂氣氛也會更加熱烈,教學的情感目標是一樣達成的。
(三)
結合寓意,增教一首古詩。
宋朝大詩人陸游寫了一首詩,說明實踐的重要。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評析:視學生掌握的水平如何,也可適當地進行拓展教學,如增學一首古詩,亦或讀一讀《伊索寓言》里的《狐貍和葡萄》、《小馬過河》、《咕咚來了》等故事,其他相關的資料等等,對學生的成長都是有好處的。
3、對于復述故事教學和朗讀教學的建議:
建議讓學生看圖“用課文原句來說故事”。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課文豐富的語言,豐富學生并不豐富的口頭語言;用課文規范的語言,規范學生并不規范的口頭語言。”我們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老師總是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想怎么樣說就怎么樣說”,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而事實上,低年級孩子,他們在回答問題和說話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有好多明顯的錯誤或語句不連貫,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他們的口頭語言非常的不規范,句式很單調。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沒有掌握課文里面的豐富而規范的語言。因此,提出這樣的一個理念“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千方百計為孩子提供練習運用課文規范而豐富的語言的機會。”那怎么才能實現這個理念呢?進行了細化后又提出了兩句話 ——1、用規范的書面語言,規范學生并不規范的口頭語言;2、用豐富的書面語言,豐富學生并不豐富的口頭語言。而讓學生“用課文的原句說話”,就為理念和操作架起了一道橋梁。首先,“用課文原句說故事”,促使學生反復認真地讀書;其二,用原句說話,是建立在對課文內容正確重現(也就是背誦)的基礎上,保證了背誦的質量;第三,用課文原句說話,讓課文消極詞匯很快地內化為積極詞匯(當然包括句式)。第四,最為重要的是,每節課都堅持這樣做,每節課學生就能積累不同的詞匯和句式,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那么學生說話,寫文章,就不會覺得語言貧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