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酸的和甜的
當然,朗讀時可以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童趣,如領讀、輪讀、分角色讀、配樂讀、配圖讀等等。
重要練習題:
1、讀一讀,試比較,你能畫出來嗎?
一顆葡萄 一串葡萄 一串串葡萄
2、練一練 寫一寫
例: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1) 小魚在河里游來游去。
(2) 丁丁走進家門。
(3) 水流著。
3、小組合作,自編自演童話劇。
拓展性資料:
● 以“狐貍與葡萄”為題的寓言故事
英國瑪格雷特·格林編選的《動物寓言大全》,其中有一首詩體寓言《狐貍與葡萄》,與我們平時所講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諺語有些不同,全篇如下:
一頭加斯科涅的狐貍(也有人說是諾曼底的)餓得幾乎半死,有一天,葡萄園墻頭的高處,掛著一串紫色的葡萄,它那粉妝玉琢的外皮說明了里面包含的美味。勇敢的狐貍真想拿它作為午餐,可是它卻掛在用盡力氣也高不可及的地方,“它是青的,”狐貍說,“只有傻瓜才會吃它。”
這首詩體寓言的作者是被譽為“世界三位寓言大師之一”的拉·封丹。另外兩位寓言大師是在他之前的古希臘寓言家伊索與在他之后的俄羅斯寓言家克雷洛夫。十分有趣的是,三位寓言大師都有以“狐貍與葡萄”為題材的寓言,并且都是經典性的作品。先看伊索筆下的《狐貍與葡萄》:
有一天,一只饑腸轆轆的狐貍走進葡萄園找吃的東西。葡萄熟了,一串串吊在高高的葡萄架上,饞得狐貍直流口水。它盡力往上跳,可是白費勁,連最低矮的藤上結的葡萄也夠不到。最后,狐貍累得筋疲力盡,怒氣沖沖地走開了,邊走邊嘀咕:“誰要吃這樣的葡萄!這些葡萄肯定把牙都要酸掉了。”
也許,“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諺語就出于此。但與拉·封丹筆下的狐貍,在吃不到葡萄時說葡萄“青”的自我解嘲,在內涵上還是一致的,因為“青”才“酸”。由此可見,拉·封丹寓言與伊索寓言有一定的淵源關系。而在克雷洛夫寓言里,雖然在寓意上仍然沒有能夠走出吃不到葡萄就說酸的模式,但對狐貍形象的刻畫卻更為生動傳神:
饑餓的狐貍越過果園樹的墻頭,看到了豐盛的成球成球的葡萄:狐貍的視線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齒都發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陽光中亮晶晶得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遺憾是葡萄都掛得高高的,狐貍無論怎樣也挨不近抓不著,眼睛瞅得見,牙齒可咬不著!
狐貍白費了一個鐘頭勁,它只好走了,憤憤地說道:“算了!雖然看上去挺好,實際上卻都沒有成熟!沒有一顆是成熟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齒酸得發響呢?”吃不到葡萄在狐貍心里造成的傷痛是這樣的刻骨銘心,著實讓人同情。值得玩味的是,同樣的題材,在德國寓言大師萊辛的筆下,精神勝利者的狐貍卻被寓言家所嘲弄,寓言的寓意也因此有了質的變化:
“它是酸的!”狐貍這樣評價一串長久以來得不到手的葡萄。一只麻雀聽見了,便說:“你說這串葡萄是酸的?我說它不酸。”說著就飛過來,嘗了幾顆,發現它出奇得甜,于是叫來上百個貪吃的伙伴。
“來嘗嘗吧!狐貍說這些美好的葡萄是酸的!”
所有的麻雀都嘗了。不一會兒,那串葡萄就被啄得七零八落了,再也沒有狐貍沖著它蹦跳了。
很顯然,這是萊辛的一個創造,不僅在情節上大膽創新,而且加入了麻雀的形象,而且諷刺的矛頭也直指那些喜歡被贊賞的“詩人”,葡萄的命運也完全相反。因為狐貍說葡萄酸,可能就不會再有“人”去摘食它,葡萄因此而保全下來,F在經麻雀這樣一贊賞,就招來了殺身之禍。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寓意:贊揚往往比批評給人帶來的危害更大。古老的伊索寓言模式在萊辛這里有了新的發展。而惟有發展,也才有這首寓言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