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實錄
二、生命在蘇醒、活躍
語文具有工具性,同時又具有人文性。因此,語文課,就要喚醒和培植學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課程中蘊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源泉和動力,才能實現其育人的價值。學生心中,原本就有著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師的責任,就是在語文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去喚醒這種沉睡的人性,不斷地去培植這種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行起來、強壯起來、挺立起來。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意味著認同之后的超越,意味著尊重之后的創新。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對話”。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早已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課堂上當學生說出,“我看到鳥媽媽一邊唱著歌兒,一邊給小鳥喂食。”“我要給課文畫上另一半圖”“假如我有一馬良的神筆,我要給沒有爸媽的孩子畫一個爸爸、媽媽。有了爸爸媽媽,有了家的感覺多么幸福!”我一次次感動了,課程也字學生的超越和創新中得到了重新發掘。學生的生命潛能正是在這一次次的超越和創新中得到了激活、噴發。
語文課的理想境界是學生在課堂里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在課堂活動中,師生的生命都在蘇醒、活躍、成長……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等,形成并享受真正的語文生活,這才上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教學,才上理想的語文教學。
三、預設與開放的和諧統一
每堂課教學,我們既要有課前的預設,又要開放地納入靈活的成分,對于師生對話中出現的即興創造的火花,教師敏銳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使不同的體驗有一個交流的機會,從而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