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和鳥》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我”和“父親”關于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了解,體會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
新課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獨特體驗。在讀時我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聽讀、自讀、品讀、同桌互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用聲音觸摸文本,用心靈揣摩文本。
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讀熟課文,學習生字。
優(yōu)點: 1、談話導課,暢談感受,渲染了與課文相對應的氣氛,成了一個心理場,直接作用于兒童心理,讓兒童去感受,促使兒童進入具體的課文情境。2、復習課后的詞語,鞏固了對本課字詞的認讀記憶,同時也復現了對課文內容的體會和理解,為進入新的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3、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4、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交流之后,組織了多次層層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讀。老師的評價更是讓學生感受到真切的人文關懷。這些鼓勵性的評價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學習的快樂感,激發(fā)他們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不足: 總感覺課堂還有牽著學生走的痕跡,仍然放不開。如果換一種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由于準備不好,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測一篇文章,進過自己課堂實踐后,我對這篇文章的教學有自己的一點見解。我在課后進行了一些思考,總結出一些經驗,我覺得對自己今后的教學過程一定會有很大幫助。我相信經過深入的思考,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出形,邊讀邊在頭腦中過電影、畫畫,使小鳥的可愛、小鳥的快樂、父親的情懷在孩子頭腦中活起來;讀出神,悟出語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從“我知道父親這時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說”“深怕驚動小鳥”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
總的來說,我對本課教學的設計及課堂上師生的表現都比較滿意,但細細推敲,也有不少遺憾:
1、在學生自讀了課文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讓他們劃出課文中描寫“父親”知鳥的語句,不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一些潛能生一片茫然,無從下手,因為課文中沒有直接的描寫。還好,中上學生已經找出,我不至于措手不及。
2、課時劃分不夠合理,用一課時時間完成全課教學,學生實難承受。因而,雖“拖堂”三、四分鐘,有些環(huán)節(jié)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過。雖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經過精心設計,但因學生沒能擁有充分思考、暢所欲言的時間,課堂缺乏“生成的美麗”。
此外,我總在想,如果將“父親知鳥”、“父親愛鳥”這兩大板塊合二為一,先抓結尾,反觀全文:課文最后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你知道獵人是干什么的?父親不是獵人,是怎樣的人?(知鳥、愛鳥、愛樹林的人)接著讀課文領悟情感: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父親是個知鳥、愛鳥、愛樹林的人?然后逐句研讀品味,也許效果更好。學生的自主性更能得到保障,個性更能得到張揚,課堂更能詩情飛揚,美麗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