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溝》第一課時典型案例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學科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0課。
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葡萄溝一文以簡練的文筆介紹了新疆的葡萄溝的特產-葡萄的生長、成熟、陰干的情況。課文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用生動形象的語句描寫了葡萄溝的葡萄品種多、產量高、顏色鮮、味道甜,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2.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二年級學生,該年齡段的學生有意注意還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學手段,豐富的教學形式十分必要。隨著自主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增強,他們已能用自己的方式學,喜歡大家傾聽他們的見解和發(fā)現(xiàn),喜歡和他人交流學習成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為他們提供施展特長,展示才能的機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整堂課上我以虛擬旅游為主線,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游戲闖關、討論交流、以讀代講、課外延伸等形式組織教學。
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分為五個階段:
一、情景導入
二、識記生字
三、指導書寫
四、指導朗讀
五、書寫感言
討論:如何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多個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的旅游情境中闖關識字,品文感悟,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課件音像《嘗葡萄》。
師: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
[評析] “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在課的開頭播放課件音像《嘗葡萄》。輕快的音樂、活潑生動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學生,他們情不自禁地邊欣賞邊手舞足蹈。對新疆葡萄溝這個地方充滿了向往,學習熱情高漲。
2、簡介新疆。
師:我們組織了一支新疆旅游團,誰愿意參加?(課件演示旅游火車出發(fā))
3、在地圖上找到新疆維吾爾族、吐魯番、葡萄溝。
[評析]虛擬的旅游情境,當火車開動時,學生們完全置身其境,有的還把課前自制的新疆帽子戴上,老師扮演導游阿姨,也順勢戴上了新疆帽子,課堂氛圍更為濃烈,頃刻間就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
二、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詞語:葡萄溝 茂密 新疆 吐魯番 吃個夠 蜜桃 維吾爾 碉堡(生字注音) 師:導游阿姨把大家?guī)У搅?ldquo;字詞林”,闖過這一關就可以到達葡萄溝了。
2、學生自由拼讀。
3、全班齊讀,借助課件輔助理解詞義(點擊詞語出現(xiàn)相應的圖片)。
4、玩“吃水果”游戲。(帶拼音識記生字
5、做“摘葡萄”游戲。(去掉拼音識記生字)
[評析] 這部分教學都是在虛擬旅游的情境中進行,教師自己扮演導游阿姨帶著同學們一路上邊旅游邊闖關,設計了“字詞林”、“吃水果”、“摘葡萄”三個情境關卡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認讀、識記情況。自制的新疆瓜果字卡、五光十色的葡萄卡片極大地激起了學生闖關得卡的欲望,學生們個個積極學習生字。這樣,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使枯燥的生字教學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學生樂學、愛學、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