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教學雜談
如我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最后一節時,許多學生都陶醉在潑水節所營造的歡樂、幸福、難忘的氣氛中。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潑掉了許多水,這不是在浪費水資源嗎?這一問使得課堂氣氛馬上變得嚴肅起來,小朋友們的臉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當時我也愣住了,學生的這個問題太出乎我的預料之外了,隨后我馬上反應過來,對這位學生大加稱贊,并請學生再讀全文,思考:“潑水節這一天人們為什么特別高興?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義?”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最后明白了這水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尊敬、友愛和祝福。同時學生也明白了愛水的傣族人民,一定會珍惜水資源的。
【山東省文登市大眾完小 侯春曉】
〖閱讀教學呼喚教師的范讀〗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們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自覺能動的學習主體,要注意愛護學生的自尊心,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于是,“這是你的感受,不錯!”“這是你的理解,很好!”“他讀得怎么樣?” “你能不能比他讀得還好?”課堂上,經常用這樣的評價語來評價學生的朗讀。有些學生朗讀時喜歡拿腔捏調,表現自己;有的學生朗讀時感情感悟不到位,致使朗讀感情表達欠妥當。可是教師沒有該出手時就出手,以自己正確的范讀來力挽狂瀾,致使教學走入了沒完沒了的評議過程,失去了自己的主導地位,一節課下來,學生也不知學到了什么。我的教學也經常走入這樣的“死胡同”。不久前,《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教學的成功,對我心靈的觸動很大,使我開始正視范讀在教學中的作用。
《難忘的潑水節》講的是周總理與傣族人民親如一家,共渡潑水節的場景。介于周總理離這個時代遠,孩子們了解得少,我上課前給他們講了很多周總理的故事,可我的介紹沒有使他們觸摸到真實的人生,他們并沒有“感同身受”。為了讓學生盡快投入“角色”,我想只有用自己的真情來打動他們。于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并茂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靜,抬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我讀完了,教室里有片刻的寧靜,緊接著,響起熱烈的掌聲。我“趁熱打鐵”:“同學們,想知道我為什么讀得這么有感情嗎?因為我真正讀進去了,動真情了。我邊讀邊想,好像我就是一名傣族人,正在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起相互潑水、相互祝福,是多么幸福,多么激動。好像我又是周總理,我把祝福、希望之水灑向人民,祝愿百姓幸福安康。我深深地被周總理和人民的深情厚誼所感動,自然而然就讀出感情來了,孩子們,學著老師的樣子,讀讀課文,邊讀邊想,一起去潑水節現場看看。”這節課過得特別快,當鈴聲響起時,我們共同沉浸在美好的祝福里,不愿動一下。
我激動不已,這節課收獲太大了。我感悟──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范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我反思──教師的范讀確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qing,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我開始清醒得認識到,課改下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