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教學雜談
(目的是感受圖中洋溢的熱情的場面)
生:“歡笑”“高興”“快樂”“幸福”“開心”……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場面呢?相信你們會中課文中尋找到答案的。
聽我這樣一說,激qing涌動的學生們迫不急待地讀起了課文。
(在此,我有機地讓學生閱讀,因為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就是對文本的感悟過程,而文本的意義又是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發現的)
經過一番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閱讀之后,孩子們再一次掀起爭論的熱潮:
生1:“因為過潑水節了。”
生2:我幫他補充,這個潑水節是非常特殊的,因為敬愛的周總理來了。
生3:因為課文的題目是《難忘的潑水節》。傣族人民每年都要過潑水節,但是,今年的潑水節是和國家總理一起過的,人們非常難忘……
生4:周總理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的形象永遠是高大的!
(話音未落,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不言而喻,學生們對答案已認同了)
本片段的教學讓我感受到:課堂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正如:人們所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但給予我更大的體會是:師生在課堂中應該有一個和諧、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在師生進行的平等對話,心與心的交流,圍繞探究性問題時,學生們才能細想、敢說、敢爭論。如果沒有這樣的課堂氛圍,即使學生有生成的內容也不會流露出來;面對課堂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及時捕捉,恰當處理,讓它成為教育的良機,讓美妙的教育資源之花得以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