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溝》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葡萄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三組的一篇課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新疆吐魯番葡萄別具特色的風貌以及維吾爾族老鄉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品質。文章語言優美,感情充沛,是學生感受語言,吸收文學滋養,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感情的上乘佳作。作為同樣享有盛名的茶淀玫瑰香葡萄的故鄉的小學的學生,對這樣的文章更容易產生共鳴。基于教學資源的共通優勢,我采用了聯系對比的教學方法,嘗試讀寫結合的序列流程,讓學生在朗讀、品味、聯系、遷移中經歷到扎扎實實的語文實踐,學習語言,感悟情感。
案例主題
新疆吐魯番是個盛產水果的地方。那里的葡萄五光十色,葡萄干色鮮味美。理解感受課文內容,聯系生動真實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受理解課文生動優美,形象傳神的語言的基礎上,描述自己生活中的景物,以情感為中心,以語言文字的遷移為媒介,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情感。
案例描述
第二自然段教學片斷
師:金秋十月,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那將是怎樣的景象呢?快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數數共有幾句話?每句寫的是什么?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
生:(整理)這一自然段共四句話。第一句話寫了葡萄長在哪。第二句寫了葡萄長得很茂盛。第三句寫了葡萄的結得多。第四句寫了維吾爾族老鄉熱情好客。
(引導學生讀書,通過討論整體把握全段的內容,落實讀懂句意的目標)
師:同學們,讀了這段話,你們是不是也想到我們家鄉的特產——玫瑰香葡萄呢?是不是想告訴更多的人我們家鄉的享譽全國的葡萄呢?我們一句一句地學習作者優美的語言,也來試著介紹我們家鄉的葡萄好不好?
生:好。
(明確學習的重點目標,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狀下進入語言的學習和品味。)
師:好,我們先來讀第一句。指名讀。
師:誰知道葡萄長在哪了?
生:葡萄長在梯田上。
師:什么是梯田?
生甲:梯田就是像梯子似的田地。
生乙:梯田是在山上一階梯一階梯的。
師播放錄像,讓學生通過畫面理解梯田。
師:作者先清楚地告訴我們葡萄生長的位置。想一想,我們茶淀的葡萄種在哪兒呢?你能學著作者的語言清楚地說一說嗎?
學生紛紛舉手。
生:我們茶淀的葡萄種在平地上。
生:我們茶淀的葡萄種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田地里。
(介紹位置,側重清楚地表述特點。讓學生通過聯想、對比,在頭腦中形成意象,并嘗試表達。)
師:真清楚。誰來讀一讀第二句話?
一生讀。
師:“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綠色的涼棚。”涼棚是什么樣的?
生甲:涼棚是人們把席子支撐起來遮擋太陽,然后坐在下面乘涼。
生乙:有的是用草什么的做的小棚子。
生丙:涼棚就是用來遮擋太陽用的棚子。
師:恩,剛才同學們理解的都不錯。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感覺?
生:涼爽、舒服。
生:綠油油的,很漂亮。
生:我特別喜歡,想鉆進去呆一會兒。
師:這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葡萄長得茂盛。
師:讀出這種感覺。
一學生讀。學生評價,光“涼棚”讀得重,我覺得還不夠,還應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