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教學反思
《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教學反思
馬上快過“六一”兒童節了,而24課《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正好在這時學習。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
我想現在孩子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常常以哭鬧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并且現在的孩子對玩具也很迷戀,這一課可以對孩子在獲取六一禮物時的做法進行進引導。所以,上課伊始,我說:“你們喜歡玩具嗎?馬上該六一兒童節了,你們想要禮物嗎?你站在過玩具柜臺前嗎?說一說你站在玩具柜臺前的樣子。”孩子們先是沉默著,好像在回想著什么?馬上又都興奮起來,情不自禁地說起來。有的說:“我一動不動地盯著里面的飛機。”有的說:“我看到我喜歡的玩具兩眼放著光。”當你家長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時,你又怎樣了?有的說:“我高興的的直叫。”當你家長沒有滿足你的愿望時,你又怎樣了?哭過嗎?蹦過嗎? 鬧過嗎?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只是引導,提出關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比如:看看他在玩具柜臺前,遇到心愛的小汽車是什么樣的神情?快到課文中找一找,邊讀邊畫。“柜臺前有個小男孩,只要看到誰買小汽車,他就馬上跟過去,目不轉睛地盯著柜臺上跑動的汽車,眼里閃著興奮的光芒……”你認為這里的哪個詞用得好?說一說?“只要、馬上、目不轉睛、盯著、閃著、興奮的光芒。”你就是那個玩具柜臺前的孩子,快來演一演。這么心愛的小汽車,他讓媽媽買了嗎?為什么?“不,我只看看,不要媽媽買。”因為他知道,爸爸常年病著,家里生活不富裕,還得給爸爸買藥,他懂懂得心疼媽媽。你被感動了嗎?售貨員阿姨也被感動了,阿姨做了什么?可是,她再也沒看到那個小男孩。在學生自己尋找答案的同時學生也被課文中的小男孩感到了。我們帶著感動來讀課文,孩子們的情情不自禁地外露。最后,我說:“今后你打算做一個這樣懂事的孩子嗎?”孩子們都笑了。
交流課《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玩具柜臺前的孩子》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第24課。它所在的第六單元課文是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編排的,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于生動感人的故事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車”和“堅決不要媽媽買”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強烈地向我們傳達著“愛母親”的信息。
然而,現在這些在春風雨露中長大的獨生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這樣的情感體驗的。如何使本堂語文課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這堂課后更加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他人,真正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呢?我想,莫過于動之以情!
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動;讓這個玩具柜臺前的孩子的高尚情感,撼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與老師的感動產生共鳴。
語文的人文教育,就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感、文感的磨練,實現“美感”的積淀,發揮其“美化人”的功能。
1、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