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案例
《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案例
案例描述:
創設問題情境 由圖引入
上課了,我興致勃勃地走進教室,親切地話語響起:“同學們,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現在你最想過哪個節日?”
學生們興奮地說:“六一兒童節!”我接著追問:“為什么呢?”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各種原因。(孩子們自己的節日了,節日的禮物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吸引力。)
乘著學生的興趣,我繼續往下說:“玩具柜臺為了迎接兒童節,又多了不少的新玩具,讓我們去看看吧!你都看到了什么?”(這時,cai課件出示畫片進行情境導入。)話音剛落,很多孩子的眼神變得亮了起來,有的人興奮地喊著:“我看到了有許多玩具,有小熊、小兔子、還有小汽車呢!”“爸爸媽媽在領著孩子在買玩具呢!”我適時說到:“是呀,別的孩子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在挑選節日禮物,可只有這個小男孩自己一個人站在這,看到他你想說點什么嗎?”孩子們馬上說:“小男孩你怎么不買玩具呀?”“你怎么自己在這呀?你的媽媽呢?”… …我馬上又說到:“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共同來學習第24課《玩具柜臺前的孩子》,去看看在小男孩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課后反思:
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孩子的興趣。
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生過程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開課伊始,我結合六一馬上就要到了的事實引入新課,一提到節日禮物,孩子們的興趣就上來了。(課件展示玩具柜臺前的場面)。看到獨自一人的小男孩,你有什么話要說嗎?”畫面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學生馬上提出了許多疑問,自然的引入新課,喚醒了孩子們急切要去課文中一探究竟的興趣。
《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案例與反思
授課內容: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24課
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文中人物的好品質,在生活中做個懂事的孩子。
教具:生字卡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營造輕松學習氛圍
認識新朋友
二、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玩具柜臺前的孩子》這篇課文,齊讀課題。
(一)復習鞏固
1、查生字詞語
2、再讀課文,明確要求: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利。
3、指名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及評價。
(二)出示圖片、學文
1、觀察圖片,你看到了什么?
2、找出描寫小男孩的語句。
1)指名讀一讀。自評,生評。
2)假如你是這個小男孩,你心里會怎么想?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3、學習2——13自然段。
過渡:是啊,既然那么喜歡,那為什么不買呢?引起了售貨員的注意!
1)4人一小組,分角色朗讀這部分內容。
2)選一組給大家展示,表演一下。
3)評價合作的如何?
4)你讀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指名讀相關的內容。
滲透體貼父母、關心父母的思想教育。
5)小女兒和阿姨的表現如何?
滲透關心他人的教育。
4、出示圖片(圖1:看見老人上公交車;圖2:盲人過馬路等)
說說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么辦?
5、你在生活中愿意做個怎樣的孩子?
三、拓展
續編故事
四、說說這節課你的收獲
五、整體感悟
再讀課文
[nextpage]課后反思
我所授教的這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在學生自讀自悟。但上完這節課后,感覺到自己在課堂上分析的太多了。也深刻感受到新課改的課堂藝術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它是你對新課改理念的綜合體現,具體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