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說課稿
一、說教材分析:《守株待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7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著,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感知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后“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發生的事情,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幸”的錯誤。
二、說課時目標:
1.認識《守株待兔》里的6個生字。會寫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看圖復述故事。
3、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幸”的錯誤,懂得不能把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發生的事情,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懂得不勞而獲是一種幻想。
三、說教學想法:
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四點想法:字詞教學扎實有效;情境對話領會寓意;復述故事內化語言;拓展閱讀激發興趣。先說說字詞教學扎實有效。本課中要認識只有的6個生字,且字形都較簡單,很好記,讀音上只有“竄”“撞”“樁”相對難讀一些,因此我采用了隨文識字的辦法。在檢查學生通讀課文的情況時隨機融進字詞教學。詞語的理解根據各詞語的特點采用看動畫說話理解(如:竄出來 守株待兔),情境理解(如:樂滋滋、從此),看圖理解(如:鋤頭)等多種方法幫助理解。寓意的領會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主要采用讓學生討論種田人的希望能不能實現來體會事件發生的偶然性,再創設交際情境,師生模擬對話。師演種田人,引導學生說出希望對種田人說的話,以此來達到對寓意的領會理解。為了降低復述的難度,我為學生提供了故事中的一些關鍵詞語、插圖和句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一種幫助進行復述練習,體現了“不同學生不同要求”。最后是拓展了解其他的寓言故事,激發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的興趣,實現 “教學不應局限在課堂”。
四、說教學程序:
一、動畫導入,初步感知
1、播放動畫,要求:仔細看,認真聽,等會兒要出題考大家的。
2、故事的題目是什么?板書課題:守株待兔。 教學生字:“守”,范寫“守”
3、猜一猜題目意思。隨機引導理解“株”,教學“樹樁”
【動畫導入既能在最短的時間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最快的了解故事大意,還能幫助初步理解“守株待兔”的表面意思。】
二、通讀課文,讀懂讀好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努力把課文讀通順。
2、分節讀課文,隨機指導理解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 學習詞語:竄出來 撞
重點理解“竄出來”:
(1)“竄”是什么偏旁?穴字頭表示跟洞穴有關。“竄”愿意是指老鼠受到驚嚇逃竄到洞里。
(2)課文中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是什么樣子呀?我們跟著種田人一起去看一看。(課件演示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的動畫)你們注意看
a這只野兔怎么樣的從樹林里跑出來?出示句式:一只野兔 地從樹林里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