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學設計
一、概述
《揠苗助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寓言兩則”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所需課時為二課時。
這是一則出自戰國時期得寓言故事。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做事情不可以急于求成,不能違背事物發展得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本課是學生初次接觸寓言這種文體,所以承載著讓學生學會學習寓言方法得任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分析
該課題預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掌握寓言的學習方法。
3、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則寓言故事。
(2)在小組合作探究中自學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寓意。能夠與小組成員共同探討,提出不懂的問題。
(3)能夠通過表達、練筆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意見。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8---10歲的兒童,活潑好動,樂于參與。
2、本班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理解能力不夠高,學習缺少毅力、目的性,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本節課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意識。
3、雖然是初次學習寓言故事,但是這種體裁的文章大多數同學都曾經接觸過,大多數同學已經具有良好的學習、探究習慣和能力、知識的儲備。
4、學生有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能夠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自主識字。
5、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語文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因此語文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本節課就是在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掌握新知,在引導有感情的朗讀中明白寓意,通過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走入文本。
(2)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語文。
語文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語文教學要加強語文學習和情感體驗之間的聯系。只有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生才會深入的理解寓意。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供教師使用的資源:
生字帶注音、生詞、文章中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語句、想對農夫說的話、課上的小練筆以及課后作業的課件。
供學生使用的資源:教材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五單元《寓言兩則》。讓我們一起跟老師來把課題寫一遍。
師:你能來把課題讀一讀嗎?
2.出示 “寓”。教學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的嗎?(什么是寓言?)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4.小節:寓言都很簡短有趣,又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