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學設計
一、概述
《揠苗助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四冊中第27課的一篇寓言故事,該寓言故事主要講了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顆一顆地往上拔,第二天來看時,禾苗全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按事物發展的規律。本則寓言故事情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7個生字。能準確讀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斷中的生字字音。
(2)會寫4個生字(“焦”、“費”、“望”、“算”),書寫端正,筆順正確,間架結構規范。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把課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過程與方法:
(1)自由拼讀和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
(2)通過默讀了解故事內容。
(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了解寓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這個人很愚蠢。
(2)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規律辦事。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1、會認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默讀課文。把課文中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規律辦事。
四、教學課時劃分:一課時
五、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習者是普安縣窩沿小學二年級(2)班的學生,共有36人,年齡在7-10歲,思維活躍,在課堂上很喜歡表現自己,很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對語文有濃厚的興趣。
2、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夠基本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有一定的主動性。
3、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很強,合作學習效果不錯,自主探究能力很差。
4、學生已有一定的拼讀能力,能借助漢語拼音識字和閱讀一些材料;
5、學生識字的興趣很高,能夠用加一加,分一分的方法識字。能夠在情景中去鞏固和應用生字。
六、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學策略:這節課將綜合運用創設情境法、講授法、啟發式方法、討論法、自主協作學習等各種策略,利用大量的學習資源,老師引導學生找到問題——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分組匯報等環節完成教學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識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設計特色: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學習資源,通過運用創設情境法、講授法、啟發式方法、討論法、自主協作學習等多種教學策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提高,提高教學效率。
七、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
資源準備:
1、自制生字卡片;
2、多媒體教學課件;
3、學生自讀一篇寓言故事。
4、查找資料:理解“寓言”。
八、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法和學法的具體實踐過程,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老師利用大量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找到問題——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分組匯報等環節完成教學過程。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如下:
激發動機,導入新課
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熟讀課文
,
整體感知
創設情境、領悟寓意
指導寫字
,
書寫規范
布置作業,
自我表現
(一)激發動機,導入新課(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