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恐龍的滅絕》這篇課文一篇科學類的課文,主要講了恐龍滅絕的幾種說法的介紹。二、學生分析:
對于我們班級的孩子來說,尤其是男同學來說,對神秘的恐龍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課外的時候,通過課外書、電視,對恐龍的名字、有特點的恐龍的樣子,有了基本的認識,可是對空龍滅絕的原因幾種說法和恐龍生活在地球上的歷史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通過課文,加深孩子對恐龍的了解,激發孩子對恐龍研究的興趣,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三、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標中要求: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我從兒童的興趣入手,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效率。并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感受世界的奇妙。
四、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習16個生字即:恐、類、龐、避、耐、萎、亡、哺、乳、偷孵、謎、或、者、籍。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積累詞語。
情感目標: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界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愿望。
五、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并積累詞語。
2、培養學生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六、教學準備
1、課前學生們收集恐龍的資料。
2、教師制作課件。
七、教法和學法:
針對兒童特點及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學習本課時,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和直觀形象的圖片展示法。
八、教學過程
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成四個環節:
(一)導入
1朱熹在〈〈孟子解說〉〉中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活潑、生動、有趣,才能吸引二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導入這一環節中,上課一開始,我就用直觀的圖片激發學生對恐龍的喜愛和學習課文的興趣,并讓學生和老師的共同探究中,學習“恐龍”、“龐大”兩個詞語。在課前我會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恐龍的資料的搜集,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使學生的求知欲更進一層。
[理論依據:[這里采用情景創設的教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一的信息處理收集、處理的能力。這里我采用“資料收集”的學法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讓學生從自己的了解中主動走入課文。]
(二)自主讀文,整體感知
設計過度語: “為什么這么龐大的動物在中生代一下子就滅絕了呢?”讓學會聲產生疑問,并帶著疑問去讀課文,看誰能找到課文中說的幾種說法。并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來。在歸納時,練習了“因為……所以……”句式。在學生充分地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省略號的用處。在整體感知后,進行了有一定規律的集中識字,為朗讀掃清障礙。
[這里我采用導讀和設疑的教學方法]。
(三)深入課文,詮釋重點
在重點學習“恐龍滅絕的原因”中的第一、二兩種說法時,采用了從扶到放的過程。第一種說法,從詞語到句子,讓學生體會恐龍滅絕的原因。第二種說法的教學采用了卡片式,讓孩子小組合作,自主的去探究總結恐龍滅絕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充分地讀,全面提升語文素養,所以在重點內容的學習中我采用了閱讀學習法。探究性學習以“活”和“動”為總特征。“活”表現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動”表現為學生真正動手和動腦。本課內容具有探索性,因此,可采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同時,還采用組織討論法和重點詞語的剖析法,來突破重點,化解難點這一理論依據是《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多維互動中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結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