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教學反思
2.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拓展,可以引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發散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還能使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眼、耳、口等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相機進行了創新思維的拓展教學。如: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了瀑布的聲音讓學生聽,然后猜猜是什么聲音,讓學生感受到瀑布的聲音不僅像詩歌中所描述“疊疊的浪涌上岸灘,陣陣的風吹過松林”,有時還像火車疾馳而過的轟鳴,像悶雷滾動,像萬馬奔騰……又如:學生觀看了瀑布的圖片后,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剛才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樣的?”學生說,有的像白色的馬尾,有的像一條長絲帶,有的像又寬又長的水簾子……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顯示出創造性思維在他們身上所釋放的巨大能量。
可是也有不足的地方。雖然能夠重視學生的朗讀,體現新課程“以讀為本”的理念和要求,但還不夠深入。應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個人讀、同桌互讀、男女分讀、小組讀、集體讀,配樂讀,加動作讀等,更加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朗讀積極性,讀出感悟,讀出體會。同時,對學生朗讀的引導和評價上還應該更為細致和耐心些,要說到點上去,更加富有人情味和鼓勵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一篇課文,就是為學生打開一扇心窗。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廣闊的知識領域獲得更多的知識。只要這樣堅持下去,閱讀教學一定會在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活動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學生的閱讀能力等語文素養也一定會不斷地得到發展與提升。
冷眼看質疑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教師都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增加了”質疑環節“,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令人欣慰的!但質疑過程中低效率、低質量的“兜圈子”現象,也應當引起我們的警醒。
1.虛晃一槍,兩張皮。一次我聽一位老師執教《瀑布》。在第一課時的最后環節,學生一連串提出好多問題,比如,“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中“疊疊”是什么意思?“萬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中怎么說是“白銀”?“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對提問,教師只是傾聽、點頭,態度極其和藹。待學生問完了,教師說,很好,下節課我們一起解決這些問題——為什么不趁熱打鐵而要留到下節課?等到了“下一節”,學生的興奮期已過,解疑的意義還有嗎?同時我也擔心:到下一節課,熱情已經冷卻的,可能不僅僅是學生,教師可能不再理會“上一節”的問題,依然執行自己固有的教學思路。
2.明知故問,走過場。引導學生質疑主要有兩方面意義:一是使教師清楚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效率。二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但是,我發現,好多質疑就是注重形式,走過場——為疑而疑。
“看到題目你產生了什么問題?”這是我在另一節《瀑布》課上聽到的發問。學生馬上開始了動嘴不動心的所謂質疑:“為什么寫瀑布?”“怎么寫瀑布的?” “瀑布是怎樣的情景?”其實,這是服務于老師思路的明知故問。試想,我們日常閱讀時,看到題目,如果感覺吸引人,就會一氣讀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這篇文章“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即便有,也只能從閱讀中尋找答案,而下是坐在那兒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