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在我心間》教學反思
《祖國在我心間》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在于很好地考慮教學的內容、過程和學生的個體需要,而且也能夠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經驗,有意識地對“教什么”和“怎樣教”做出選擇,并且,對于擴大學生的信息量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一、關于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較好的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學生的差異。其最大的特點是:允許選擇,自主決定。讓學生去選擇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選擇最佳的合作伙伴,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匯報方式,表現了對學生極大的信任。信任,就是最好的尊重。
二、關于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能力。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收集處理信息時,不會進行選擇和整理。本節課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的發生。老師先來收集相關信息,暗示學生信息分類,這就做到信息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
三、關于學生對語言積累。我們常說,厚積薄發,沒有深厚的語言及文化積累,薄發就勉為其難了,于是本節課著重語言積累,如理解“遼闊”這一個詞,并不是讓學生查詞典,把它的意思生搬硬拉的讓學生理解,而是使詞語潤物細無聲地扎根于讓學生的心。先讓學生猜,再讓學生通過看圖片、資料悟,進而讓學生想,最后讓學生用。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學用結合,達到學以致用。
北師大語文第三冊《祖國在我心間》教學反思
在第一次執教了《祖國在我心間》之后,我最深的感受便是老師更多的在備教材、備學生,關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而忽視了學生應做的課前準備,因此在教學時學生找城市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難度且耗時較多。因此,在教授第二次前,我就布置二班的孩子們回家去找找地球儀,看看地圖,在上面去找找我們的祖國、自己的家鄉和自己熟悉的城市等等。這樣,在第二次授課的開課時,學生不僅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也能比較快捷準確地找到相應的地理位置。雖然二班也是我教的一個平行班,但兩個班的學情差異較大,對這一點我的準備不充分,仍舊用教學一班孩子的思路和方法,課堂上學生出現我意料之外的回答和表現時我便慌了神,亂了手腳,居然漏掉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梳理字詞后的整體讀課文。正是少了這一步,后面學生的理解內容、感情朗讀都受到了影響,導致課堂上學生讀得不充分,不到位,理解也就自然不夠深入了。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雖然注重了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知和感悟,如對“遼闊”“昂首”等詞語理解上,先讓學生在讀句子時感受它們的意思,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一步理解詞語的本義,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融入到朗讀中去,但是由于學生前面少了初讀感知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句子對詞語的意思的把握和理解,讀悟結合的效率也大打折扣。
本節課的教學中,老師的理答技巧最突出的便是重視了通過理答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學科的閱讀中去,也注重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把問題回答準確。同時,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相應地鼓勵、稱贊。但是,教學中老師有自己過于著急而代答的情況出現,主要表現在對詞語的理解上老師缺乏技巧性的引導。
祖國在我心間(教學反思)
二年級的孩子,由于心理發展的特性,對于祖國,他們并沒有很多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紅領巾、我是中國人等淺顯、形象的內容上!蹲鎳谖倚拈g》這首詩歌,以孩子的眼光,說出了對于祖國的理解。在教授本課時除了生字、詞,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對祖國的熱愛、樹立維護祖國利益的意識。